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抗组胺药的机制与应用
抗组胺药的机制与应用陈志强老师张怡萱2016.07.25组胺•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胃黏膜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细胞的组氨酸脱羧酶从L-组氨酸合成而来,通过其4种组胺受体(H1、H2、H3和H4)产生效应,主要储存于肥大细胞中。•Q:想一想那几个部位的组胺浓度最高?•组胺是经典的致痒介质,皮内注射组胺引起瘙痒并伴有充血、风团、红斑三联反应,即荨麻疹症状。用抗组胺药通常能减轻瘙痒。现代药物与临床Drugs&Clinic2010年第25卷第1期19-21抗组胺药研究进展组胺相关研究历史回顾ModifiedfromSimonsFER.Antihistamines,Chapter51,inMiddleton'sAllergy:PrinciplesandPractice,Mosby,6thEdition,20031910首次发现组胺1937合成第一个抗组胺药1942抗组胺药首次用于临床1943抗组胺药中枢系统不良反应首次报道1955阐明抗组胺药的抗变态反应作用1981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1986报道抗组胺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1991H2受体克隆成功1993H1受体克隆成功1998H1受体多态性阐述1999H3受体克隆成功2000H4受体克隆成功组胺(HA)Ⅰ、组胺生化结构Ⅱ、组胺的药理作用Ⅲ、组胺受体类型Ⅰ、组胺生化结构1、化学结构为β-乙胺基咪唑,分子量为111Dalton;2、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皮肤、肺、胃粘膜、肝、肌肉、结缔组织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体内HA是由L-组胺酸经L-组胺酸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而得;4、新合成得HA主要与蛋白质结合,以无活性复合物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中。Ⅱ、组胺的药理作用1、心血管系统(1)心脏激动心脏H1受体,减慢房室传导,增强心房肌收缩力;激动心脏H2受体,使心率加快,心室肌收缩力增强。(2)血管激动血管的H1和H2受体均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3)血小板血小板膜上存在H1和H2受体。激动H1受体,可激活磷脂酶A2,介导花生四烯酸释放,调节血小板内Ca²+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激动H2受体,可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最终效应取决于二者功能平衡变化结果。Ⅱ、组胺的药理作用2、外分泌腺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亢进,唾液等其他外分泌增加;3、平滑肌•刺激H1受体引起收缩,但各种平滑肌的敏感性不同。①健康人支气管平滑肌对组胺不敏感,但哮喘和其他有肺部疾病患者对组胺的敏感性可增强100~1000倍,引起支气管收缩甚至痉挛,小剂量即可引起呼吸困难;②胃肠平滑肌收缩,大剂量可引起腹泻;③人子宫平滑肌对组胺不敏感,但孕妇发生变态反应时,可引起流产或早产。•H2受体引起舒张。Ⅱ、组胺的药理作用4、神经系统•刺激感觉神经末梢H1受体发生瘙痒或疼痛,这是荨麻疹和昆虫叮咬反应的主要原因;•刺激自主神经节后纤维H1受体释放儿茶酚胺等介质,使血管收缩;•刺激交感神经节后纤维H2受体可发生急性促炎效应。Ⅲ、组胺受体类型1、H1受体(H1R)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毛细血管壁,参与调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睡眠、记忆、血压、头痛、心动过速等。;2、H2受体(H2R)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分泌腺,与消化性溃疡发生有关;3、H3受体(H3R)主要分布于组胺能神经元表面,参与调节组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减轻皮肤瘙痒,防止气道过度收缩等。4、H4受体(H4R)主要分布于骨髓和外周造血细胞,主要是参与粒细胞的分化,可能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现代药物与临床Drugs&Clinic2010年第25卷第1期19-21抗组胺药研究进展组胺受体的功能NEnglJMed2004;351:2203-17.H1H2H3H4分布广泛,如神经细胞、气道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DCs、T和B、肝细胞、软骨细胞广泛,同前。如胃肠道、平滑肌、心脏等主要分布于组胺性神经元;嗜酸细胞、单核细胞、DCs主要分布在于骨髓和外周造血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DCs、T组胺受体在变态反应和炎症调节中的作用(瘙痒、疼痛;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增加组胺和其他介质的释放、增加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及B细胞活性;阻断体液免疫和IgE产生;诱导细胞免疫(Th1);增加IFN-γ分泌及自身免疫抑制Th2细胞功能及其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抑制树突细胞白介素12产生;诱导体液免疫、抑制细胞免疫;增加IL-10分泌及诱导产生Th2或DCs诱导的耐受;自身免疫、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通过局部神经元-肥大细胞反馈环作用参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控制;促炎症反应作用及增加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钙浓度;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促进白介素16产生组胺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睡眠觉醒周期、饮食摄入、体温调节、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定位、记忆、学习功能神经内分泌突触前异受体;减少组胺、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分泌尚未确定抗组胺药Ⅰ、概念与发展史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Ⅲ、理想的抗组胺药物标准Ⅳ、抗组胺药分类Ⅰ、抗组胺药概念•指能通过与组胺之间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从而在组织内拮抗组胺作用的一类药物。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分为H1R拮抗剂、H2R拮抗剂和H3R拮抗剂。临床上常用H1R拮抗剂治疗过敏性疾病,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性疾病。1910-1911:组胺的发现HenryDaleandPatrickLaidlaw首次发现组胺抗组胺药的研发历程1937:第一个抗组胺药问世EtienneFourneau合成第一个抗组胺药(thymo-ethyl-diethylamine);但因抗组胺活性弱、毒性反应强而未用于临床.1942:抗组胺药首次用于临床BernardN.Halpern将首个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Antergan)用于临床.H1抗组胺药的发展史第二代第一代苯海拉明扑尔敏特非那定1979氯雷他定1987西替利嗪1987依巴斯汀1990非索非那定1995地氯雷他定2002左西替利嗪2002依巴斯汀速溶片19701980s1990s2000+2005目前有40多种H1抗组胺药应用于临床阻断H1受体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活动抑制中性白细胞产生LTB4抑制过敏反应的速发相抑制过敏反应的迟发相作用机理——双相抑制抗敏抗炎新一代抗组胺药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抗组胺作用–经典机制–激动剂与反激动剂理论•非特异的抗炎作用–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抗组胺作用•经典机制–通过拮抗组胺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激动剂与反激动剂理论–Hl受体存在两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活状态–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可以相互转化–组胺可以使活化型受体稳定,而抗组胺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抗组胺药是反激动剂,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组胺受体激动剂•组胺受体激动药是一类通过激动组胺受体而产生生物活性的药物倍他司汀•主要激动H1受体,引起血管扩张,对毛细血管的扩张作用比组胺持久,但不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扩张心脑血管,尤其对椎动脉系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能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流血量,改善血液循环•能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增加内耳血流量,减轻内耳淋巴性水肿,消除内耳性眩晕和耳鸣。•还有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内耳眩晕症、耳鸣、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也可用于急性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有口干胃部不适恶心头痛心悸皮肤瘙痒等,可加重消化性溃疡,小儿禁用;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嗜铬细胞瘤患者及孕妇慎用。H1抗组胺药物是反向激动剂(inverseagonists)而非拮抗剂(antagonists)NEnglJMed2004;351:2203-17.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抗炎作用机制–非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药物与膜离子相互作用,抑制跨膜钙流出道活性和cAMP产生.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介质的释放–HI受体依赖性,即通过抗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内一系列G蛋白偶联反应影响NF.KB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因子的产生。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有研究比较发现,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其组织中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血中除存在组胺外,还表现有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介质不同程度的升高•抗组胺药物要提高疗效,与抗组胺药物的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紧密相关•增加抗组胺药物的剂量。就是提高抗组胺药在拮抗组胺受体的同时,发挥更广泛的抗炎症作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和氯雷他定在治疗剂量下有抗炎症作用•咪唑斯汀有明确的抗5脂氧合酶作用,通过拮抗白三烯代谢而兼有独特的抗炎作用Ⅲ、理想的抗组胺药物标准•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无嗜睡副作用•起效迅速•服用方便•价格合理Ⅳ、抗组胺药分类1、按照药理作用2、按照药物结构1、按照药理作用•抗组胺药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1983年发现第三个组胺受体H3)。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第一代,80年代以后为第二代,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的活性代谢产物制成的药物称为第三代H1受体拮抗剂。1、按照药理作用第一代苯海拉明(苯那君)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啶(克敏)盐酸羟嗪(安泰乐)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第二代咪唑斯汀西替利嗪(仙特敏)阿司咪唑(息斯敏)氯雷他啶(克敏能、开瑞坦)特非那丁(敏迪)等盐酸苯海拉明•性质:1.溶液呈弱酸性2.苯海拉明纯品对光稳定3.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碱性条件下易被水解,生成二苯甲醇(不溶于水)和β-二甲胺基乙醇。4.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二苯甲酮,苄醇,甲苯酸及酚类物质。5.被过氧化氢和三氯化铁反应,生成2,3,5,6-四氯对苯醌,在水解得到2,5-二氯-3,5-二羟基对苯醌-共轭,紫外线吸收。6.叔胺,与生物碱试剂反应。用途:苯海拉明为氨基酚类H1受体拮抗剂,用作抗过敏药,也用做晕动病的治疗,与8-氯氨茶碱成盐,得到茶苯海明。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性质:1.味苦,和其他酸成盐可改善味觉2.急性毒作用低3.吸收迅速,排泄缓慢,作用持久4.代谢:N-去甲基用途:扑尔敏为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用做抗过敏药,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副作用为嗜睡,口渴,多尿等。第一代抗组胺药它们能抑制组胺H1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皮疹、过敏性鼻炎的流清鼻涕和打喷嚏等,具有良好的止痒、抗过敏效果,改善症状明显,疗效确切;但由于其代谢与清除较快,必须多次给药,用药剂量较大,且与组胺H1受体的结合缺乏选择性,对中枢神经的组胺H1受体同样产生抑制作用,致使其产生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此外,它们还能与其他受体如胆碱能受体等结合产生口干、心动过速、胃肠道障碍等不良反应。现代药物与临床Drugs&Clinic2010年第25卷第1期19-21抗组胺药研究进展阿司咪唑(息斯敏)•特点:1.强力和长效H1受体拮抗剂,与组织中释放的组胺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从而制止过敏作用。2.口服后吸收快,给药后1~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但作用慢,3~4日后方显效。作用时间长,停药后可维持作用达数周,在肝内代谢,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用途: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及其他过敏性症状。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无困倦及嗜睡等中枢作用。西替利嗪•性质:1.本品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作用于中枢H1受体,中枢抑制作用较轻。2.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健康成人一次口服10mg西替利嗪,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tmax)为30~60分钟,血药峰浓度为300n
本文标题:抗组胺药的机制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6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