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1.统一长度单位。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2)用厘米量。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3.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米。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2)用米量。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4.认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5.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4.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例如“认识米”一课,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来体会厘米和米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6.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4.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用厘米测量物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师:选谁量的结果?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1.猜1厘米长。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回想)师: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生:(比划)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生:短、小、又短又小。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5.生活举例。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生:(举例)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五、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纸条的长。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2.汇报。师:你是怎样测量的??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3.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2.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3.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2.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2.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3.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4.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5.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讨论:1米=100厘米。三、用米测量1.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2.交流测量方法。3.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4.说一说米尺的好处。四、做一做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6、例7。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1.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2.汇报测量结果。3.比划绳子的长度。4.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二、自主探索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线段。1.观察线段的特征。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2.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3.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三、解决实际问题1.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2.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3.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四、画线段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1.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3.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谁能想个办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4.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5.教师小结。五、总结评价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第4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教学目标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1)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回答,说想法。(3)教师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
本文标题: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6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