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教学重点、难点第五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二、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思考题: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一)生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返回(一)生态与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与生态文明2.如何理解生态文明3.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返回1.生态与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2.如何理解生态文明(1)从形态上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跨越;(3)从发展观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从内容看,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返回3.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1)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发展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解决污染的无限性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返回(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1.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2.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既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考虑子孙后代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4.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返回(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4)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中华民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2)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二是协调各个个体的行为,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这两个方面的制度结合,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返回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是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五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返回二、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协调发展的意义(三)协调发展的策略返回(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口问题2.资源问题3.污染问题4.环境问题返回1.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返回2010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接近13.4亿,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左右。专家预测,未来40—50年还将有3亿人口的增长。65岁以上占7%,2013年老龄人口将超2亿,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3.1亿,2050年,老龄人口比例超4成,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素质较低,2010年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中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返回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3%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98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且北少南多,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年缺水量536亿方,2/3的城市缺水。2008年,我国共有耕地18.2574亿亩。人均不足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10%和5%,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0%以上。3.环境污染情况严重(1)水污染不断扩散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湖海严重污染。劣五类水质占40.9%,全国75%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江河水流入大海,对我国近海海域造成了污染。(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中国目前每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1000多万吨,工业粉尘1000万吨左右。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为全球三大酸雨区之一。世界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133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煤燃烧、汽车尾气、扬尘的结合,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国占7个。(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万吨,比上年增加7.3%;排放量为710.7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其中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旧物400公斤,城市人均垃圾以8%~10%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有2/3被垃圾环带包围。4.生态环境退化严重(1)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2009年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才勉强达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2)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8%;风力侵蚀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并且有扩展之势。如今,长江也有变为“第二黄河“的迹象。今天的长江返回(二)协调发展的意义1.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西方国家在工业文明的过程中,给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看作是依附于人类并取之不竭的自然观和经济价值观,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也已在我国充分显露出来。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为了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偿还生态欠债,我们就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电荒”、“煤荒”、“水荒”、“油荒”的出现,已说明我国耕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水、大气污染严重,草原、森林等生态严重退化,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才能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3.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忽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没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反思这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已开始认识到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的缺陷,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天,我们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就是要改变这一传统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协调发展的策略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1)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主要内容一是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二是转变居民消费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四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建立和完善环境准入环境淘汰排污许可等制度;六是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2)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一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三是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
本文标题: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7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