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界河》教学设计设计者:黄艳婷教材分析《界河》是希腊战后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的作品,小说讲述了战争期间,饱受战争折磨的战士,一条河的两岸驻扎着两方部队,饱受战争折磨的战士禁受不住界河的诱惑,其中一方的四个士兵先后下河游泳被另一方射杀而死的故事。小说重点讲述了第四个士兵下河游泳致死的全过程,反映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揭露。教材将其安排在小说单元,也就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不同形式的小说,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感染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对小说的深层内涵的理解比较难,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情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通过自主学习文章明晰小说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很大困难,因此,要通过各种情景教学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观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2、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三、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读法学法:以读带学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学步骤(一)导入1、自主阅读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今天又将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首先同学们先自行阅读课文,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看你又能读懂文章的几分,读完之后你有存在哪些疑惑,写下这些问题,看看我们之后的学习活动能否解决你的这些疑惑。1、解题(5到7分钟)(1)看到小说题目,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考(小说的题目为什么是《界河》、界河的“界”字有什么含义整个标题《界河》有什么深层含义它与小说内容有什么关联······)根据这些疑问,请学生在黑板上记录问题,以四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选派代表总结发言。问题一:小说整个情节发展都是围绕界河发生的,故标题为《界河》;问题二:“界”字的意思是边界,一个区域的边界;在文中是两个地区的分界。问题三:题目是整个文章的眼睛,肯定蕴含深意,但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解答);问题四:小说整个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界河而发生的,没有界河就没有整个故事,所以界河是小说内容的线索。(二)理清故事情节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既然它们如此重要,那我们就要好好理清这些东西,首先先来看看故事情节。先自行快速阅读课文,后试着在文中归纳总结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讨论仍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适时加以点拨)1、概述故事,并找出小说的中心事件?讲了一个发生在战争期间,一条河的两岸驻扎着两方部队,一方的四个士兵先后下河游泳被另一方射杀而死的故事。中心事件:以第四个士兵下河游泳前、中、后的活动作为中心事件)2、小说的故事中心情节是怎样发展的?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叙说。开端:第四个士兵受界河的魅力所诱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后睡着又做了个关于界河的噩梦;发展:于是醒来后士兵来到河边,放下衣服和枪,跳下河去,自由自在的游泳;高潮:在畅游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也在河里游泳的人,两人一动不动互相对视了几分钟,然后一个喷嚏,让对方很快转身游向对岸,随即士兵也游向对岸,士兵先上了岸,拿起了枪;结局:士兵没有先开枪,但彼岸枪声响起,士兵倒地而亡)(三)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前面的对情节梳理,我们已经清楚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进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结局,是不是大家都不是很满意,一个好人偏偏就这样死去,作者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再次阅读课文,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看回答完这些问题,你们的疑惑能否得到解答。1、找出作者哪几方面描写主人公士兵的语句,并归纳出是哪几方面描写他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人怎样的人。(提示: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语言:“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动作: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他把衣服和枪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他举起枪,瞄准。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心理: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醒来时已精疲力竭;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半年中留下的一切印迹。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通过这些语句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一士兵是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他是一个优秀的士兵,他有优良的军事素养;这一士兵是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士兵,对战争无比厌倦,他也是个孩子,只有23岁;热爱生活,渴望得到自由、对美好的生活有无限憧憬的人;他还是一个在战争中仍能够保持人性中至善,有美好人性光辉的人。2、大家先概括一下主人公士兵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这一士兵有怎样的感情?形象特点: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向往自由、厌恶战争,保持人性中至善,有美好人性光辉的高大形象。通过这一士兵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表现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极度喜爱这一人物,对士兵的所作所为很是赞赏。3、作者为什么要在故事的最后安排士兵被射杀,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难度大,师生共同探讨)在战争中,军队双方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讲不得任何的仁慈,战争是泯灭人性的,人性之恶,在战争中暴露得很彻底,而仍旧保留着人性至善的人在战争中是不被允许的,这有违正常的人性,这恰恰是作者所要揭露和批判的,所以安排有着人性至善的士兵的死去,正是对战争的不合理进行抗议。悲剧性的结局,凸显了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自由生活的主题。(四)研究环境,探讨小说主题作者对人物和情节的做了精心的安排,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环境的,并且探讨小说的主题。阅读文本,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1、作者将小说故事设置在什么样环境里?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战争环境下,两方军队驻扎在界河远处的茂密森林,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目的:写出战争对人性的残害,把人对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对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他们只能隐藏了内心的渴望,但界河的出现,重新激起了他们的对生活、对自由的渴望。而文中的界河是两个区域的分界,它阻隔了双方的联系,但它又是连接双方的纽带,正如文中所说“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界河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正如战争的存在,但是界河本身对于人没有伤害性,是战争赋予了它这样的含义,它阻隔人的距离,同时也把人连接在一起,正如人一样是平等的,赤裸的生命不能被扼杀,但战争却无情地扼杀生命,这是多么可笑的存在。界河正是对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的控诉。(这也回答了解题部分不能解决的问题)2、作品中出现了几处关于鸟群的描写,目的是什么?关于鸟群的描写出现两次:一是在士兵在河里畅游时与其不期而遇,和谐共处的描写;而是在士兵被射杀是瞥见鸟群被惊起的情景。目的:第一次写鸟群是想借自由飞翔的鸟儿象征自由无约束的生活的美好;第二次写鸟群是象征士兵到死仍旧向往的自由生活理想,也暗示着在战争中这一理想注定无法无法实现。3你认为小说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作者借助这部小说,表达了控诉战争罪恶,热爱和平和自由的主题及对人性的思考。对战争进行无情地批判,战争带给只有人的无尽的伤害,在残酷厮杀中,有多少人泯灭了人性,反思在战争中人们如何丧失的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值得我们不断思索,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做些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以及对那些跨越战争、超越生死的人性中的永恒至善的讴歌。表现方式:作者岸安排士兵无法抗拒界河的诱惑,违抗命令,私自下河游泳最终逃不了被射杀命运,让有着人性至善的士兵的死去,正是对战争的不合理进行抗议。五、板书设计界河阻隔纽带军队双方互相对立两人在河里自由畅游人性恶之花开放人性至善永生辉揭露战争罪恶呼唤和平自由
本文标题:《界河》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8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