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地形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部外部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知识透析1、板块的定义: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2、板块的范围: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E.美洲板块F.南极洲板块3、板块边界的类型:消亡界和生长界知识透析4、板块边界处的地貌:(1)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①海沟与褶皱山:如右图,秘鲁-智利海沟与科迪勒拉山系②海沟与岛弧:如右图,日本海沟与东亚岛弧。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褶皱山:如右图,喜马拉雅山知识透析4、板块边界处的地貌:(2)生长边界①海岭-大洋中脊,如右图,大西洋海岭。②断层、裂谷,如右图,东非大裂谷知识透析5、用板块学说解释:(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2)我国多地震的原因。(3)洋壳岩石的年龄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环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不稳定;大陆内部多陆地断裂带。洋壳岩石年龄从海岭处两侧逐渐变老,即形成的时间越来越早。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1)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上述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外力作用的什么过程()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破碎的作用。(2)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运动状态下破坏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①风力侵蚀吹蚀磨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干旱、半干旱地区罗布泊雅丹地貌②流水侵蚀侵蚀溶蚀坡面破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河流沟谷、峡谷河谷加深加宽河流侵蚀作用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形式概念影响河段景观图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床弯曲河源、上游上中游中下游二、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侵蚀溶蚀坡面破碎河谷加深加宽喀斯特地貌溶洞钟乳石地下暗河湿润、半湿润地区桂林山水路南石林例►(2012·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1)~(2)题。(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2)图中()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丹霞地貌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2)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1~2题。1.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顶部、底部被植被覆盖,腰身“显露”植被稀少,土壤浅薄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③冰川侵蚀角峰冰斗刃脊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长白山U形谷曲折幽深的峡湾冰蚀平原冰蚀洼地④海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崖壁,使其后退,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哪里去了?冰川搬运河流搬运(3)搬运作用河流、风的搬运——选择性;冰川搬运——不具有选择性。风力搬运风、流水、冰川等把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①流水堆积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山麓洪积-冲积扇凸岸堆积—河漫滩三角洲②海水堆积地貌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过程中,由于速度不断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3.读图,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③风力堆积地貌——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①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②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①流水堆积②海水堆积③风力堆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分选性④冰川堆积冰川堆积不具有分选性——杂乱堆积冰碛堆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沉积作用C.海浪沉积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得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风源地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沙漠等地貌黄土地貌知识拓展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蒙古高原裸岩荒漠风力沉积风力沉积沙丘黄土高原流水侵蚀黄土塬黄土沟谷华北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abcd(双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2000万年来,珠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高度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存在。但以内力作用为主。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聚集富集结合2、三大类岩石只能由岩浆生成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常有气孔岩浆岩外力作用生成如石灰岩/砂岩/页岩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岩浆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沉积岩三大岩石关系源头侵入型喷出型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作用变质作用冷凝作用外力作用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岩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岩浆:三进一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岩浆岩:一进三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例►(2016·长沙市模拟)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A.东非裂谷B.海岸山脉C.大西洋D.喜马拉雅山脉(2)在图甲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A.aB.bC.cD.d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2015·高考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
本文标题:外力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9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