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内容、作用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4、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促进文化交流,扩大统治疆域,使周的统治延续数百年。5、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内容、作用定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实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作用;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统一后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开始将该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皇帝制度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皇帝独尊);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皇位终身且世袭(皇位世袭)郡县制郡、县、道、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实:(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评价:(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2)当时消极作用: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3)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完善的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央(1)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3)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地方汉武帝设刺史,后发展为州;元朝设置(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腹里(中央直辖)、宣政院辖地(西藏吐蕃佛教国师帝师)行省的行政、经济、军事等各项权力的行使都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选官制度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隋唐科举制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②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清朝设置军机处:(1)起因:雍正帝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必修二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及其改进(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第一次农业革命。(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井渠井田制商周时期;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另外大量存在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小农户个体(男耕女织)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丝织业汉代:花色品种二十多种。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褝衣。丝绸之路。唐代:绒线毯。官营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棉纺织业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冶金业②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①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④南北朝:灌钢法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陶瓷业①始时代:彩陶和黑陶②商中期:原始青瓷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④唐代: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⑤宋代:景德镇瓷器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①秦代: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②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③南北朝:草市形成,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离城镇稍远,位于交通便利地点,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经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④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北宋初年,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四川成都首先行用纸币,称为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和城市的繁荣.B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⑥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商业都会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唐代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宋代:汴京: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著名商帮:晋商、徽商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海禁(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②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②地点:江南沿海,③行业:丝织业,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阻碍: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必修三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②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和成就: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③教育贡献:A、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B、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C、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见上面见上面道家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③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法家①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②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李悝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②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②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2.儒学的兴起董仲舒新儒学主张:①主张天人感应、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②主张大一统,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主张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之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历史背景:①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加强,需要实现思想上的统一③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更好地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二)确立措施:①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②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③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政治文化影响(三)历史影响:对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但是也扼制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对后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汉武帝采取的外儒内法的治国之策对中国政治影响深远3.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只了解)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北宋五子(只了解)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09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