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的“韩流”现象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与之隔海相望的韩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韩国制造”如暴风骤雨一般侵入中国,韩国明星、韩国歌曲、韩剧、韩国化妆品、韩国流行服饰、韩国饰品等一系列韩国制造的产品受到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少年的极力追捧,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韩国制造”的事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韩流”,在中国成为了“流行”的代名词。试问中国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不知道SJ、李敏镐,有多少人没留心过《宫》《花样男子》《城市猎人》?本文围绕“韩流”的定义、“韩流”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历程、“韩流”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当今“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韩流”现象的评价进行了论述。论述中将引用一些学者对“韩流”现象的认识,再加上笔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关键词:韩流、中国、综合论述一,关于“韩流”的定义郑贞淑认为所谓的“韩流”,是指对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亚洲范围内掀起的一股流行韩国大众文化现象的简称[1]。程亚文认为韩国影视、韩式美容、韩国烧烤和泡菜等等事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为一股“韩流”,在中国成为“流行”的代名词[2]。李大武所认为的“韩流”指的是韩国音乐、电视、电影、游戏及其他与韩国有关的文化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并受到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以及青少年们的欢迎喜爱[3]。许徐则认为“韩流”一般分为“韩国电视剧”、“韩国音乐”、“韩国电影”、“韩国游戏及其它”四类,“其它”中又包括美容、足球、手机、现代汽车等。在中国受众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当属韩国电视剧和韩国音乐[4]。在社会学家看来,所谓“韩流”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持此类定义的还有薛宝林、张丹[5]和陈久国、罗媛媛[6]等。由此看来,研究者们对于“韩流”定义的了解还是较为一致的。二,“韩流”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韩国百变天后李贞贤是把“韩流”引入中国第一人,并引起轰动。其次是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播放。随着韩国歌手在中国舞台的出现,“HOT”、“东方神起”、“superjunior”、“bigbang”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的名字在中国传播开来。韩国电视剧,特别是以《人鱼小姐》《传闻中的七公主》等为代表的长篇连续剧和以《浪漫满屋》《秘密花园》等为代表的青春偶像剧受到了中国中年妇女及青少年的追捧。一些青少年对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的兴趣和关注,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中国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韩国媒介则把这一叫法借了过去。目前,这股“韩流”似乎越涌越急,并向越南、蒙古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扩散。“韩流”滚滚,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日趋多样,一些青少年从喜欢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劲歌,“追星”,进而发展到追求韩国的商品,如韩国的化妆品、结婚礼服、韩国比萨饼屋、韩剧服装,以至韩国的二手车、幼儿英语教材和教育玩具等。与此同时,一部《大长今》也将韩国饮食带到我们身边,韩式烤肉,韩国泡菜等渐渐走进我们的餐桌.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星”,甚至专程到韩国旅游,体验“韩流”发源地的文化氛围和情趣,拜见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三、“韩流”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对于“韩流”在中国盛行的原因,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郑小红在文章中提及到:中国文化可以历经5000年仍然保持原有风貌,保持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模式,这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分不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纵观中国百年文化史,总有各国影视掀起的“风潮”。民国时期充斥好莱坞电影,五十年代大兴苏联电影,六、七十年代风行朝、越及东欧国家电影,七、八十年代刮起“日本风”,印度电影甚或墨西哥电视连续剧也曾受中国观众喜爱。近些年来,中国观众突然又迷上了韩国影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众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7]。朴光海认为中国人对韩国文化没有抵触或反感情绪,历史中国与韩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传统往来关系,在文化方面也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冲突[8]。这也说明了其包容性。罗媛媛、陈久国、刘从德也持有此种观点,认为“韩流”现象在中国兴起的内因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包容性[9]。(二)儒家文化的同根性中韩两国同处东亚,既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又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曾领先世界,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追捧。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曾是统领亚洲、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根本思想。由此沿袭下来的“韩流”和当今中国的思想文化,二者在内涵上具有同根性。“韩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崇尚礼仪、严律自醒、和则大同等思想让中国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曾在中国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大长今》,其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部剧中,在主角大长今的身上很好地体现出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正是因为长今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才会有她在朝鲜历史上的“惟一”。遗憾的是作为女性,在朝鲜社会里,她不可能像男性那样“治国平天下”,然而,观众也因此才能看到长今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孝顺、对闵政浩的互敬互爱、对御膳厨房姐妹们的忍让友爱、对朋友的设身处地的考虑、对厨艺和医术的精益求精;才能看到她为了做出对饮食者有益的食物,即使是面对皇上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及为了治病救人宁愿自己做实验;才能看到她恪守宫廷礼仪、制度和做人的正直、善良、坚忍与宽容。同时,韩尚宫和郑尚宫的正直、认真、忠诚,中宗的成人之美,连生的深厚姐妹之情等都让观众感受到令人愉悦的儒家传统品质。(三)韩国文化的吸引力“韩国制造”一进入中国市场,很容易就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消费者的青睐,这与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是分不开的。下面以韩剧为例,笔者认为,韩剧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表面上的热闹华丽、精致养眼;2,内在的能抓住人心的真情实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韩剧体现了大众文化的魅力。纵观韩剧,似有以下几个特点:1,演员好看,女主漂亮、男主帅气;2,情节感人,动辄就有主角患上绝症,疯狂赚取观众的眼泪;3,场面华丽,优美的风景、时尚的服装造型;4、能满足观众的欲望,男主多是多金的“王子”,女主多是平凡的“丑小鸭”,但两人的爱情总会苦尽甘来。总之,韩剧围绕亲情、友情、爱情三大主题,创造出了神话。韩剧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能很好地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的情感随之跌宕起伏。韩剧用健康向上的基调谱写人生真情。韩国电视剧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腻笔触,从故事里面透着一股向上的执著,那里的主人公总是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让许多年轻人看了韩剧以后,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四)“哈韩”一族的求新性青少年是社会上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富于幻想的群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求新、求奇、求异,大凡引领潮流的东西青少年都会热切地去尝试一番,这投射着他们所特有的强烈的个性光芒。除此之外,中国青少年又有着更多的成长的压力与烦恼。“哈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枯燥和压力,使他们寂寞郁闷的心情得以释放,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在精神世界里得到补偿。同时,青少年又有着很强的从众心理,当“哈韩”成为一种时尚被广为传播之时,游离“哈韩”族群之外就会显得“老土”、“落伍”。(五)韩国政府的文化政策“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曾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韩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随着韩流的升温,2005年初韩国总理主持召开“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的专门国务会议,确定了以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业界展开活动创造条件的基本原则。据韩国报纸报道,2003年,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上,75%的产品是从韩国引进的;2003年,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出口额达4213万美元,73%出口到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为24.5%、日本为19%、中国大陆为18.6%;2004年,由韩流文化产品的出口对韩国其他制造业、服务业的产额、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的间接效果达4.5万亿韩元(约合41亿美元),其中由中国大陆市场产生的经济效果为3.3万亿韩元,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政府把中国大陆看作韩流文化产品最有潜力的市场,正大力推进韩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10](六)现代文化传媒的推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电脑、电视等多媒体工具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韩流”在中国的发展也正是借助了这些现代文化传媒工具。报纸、杂志、小说、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成为“哈韩”一族与韩流亲密接触的绿色通道。还有,制作技术和成本越来越低廉的文化载体,如VCD、DVD、CD等音像制品,都以一种不可估量的速度和力量传播着韩国文化和文化产品。四,当今“韩流”对中国的影响“韩流”袭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多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浅析当今“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一),“韩流”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周晓明,朱长春在其文章中深入分析了“韩流”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以文化产品为龙头,“韩流”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文化产品具有强大的整应,,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目前,“韩流”已经以文化产品为龙头,带动了旅游、饮食、服装甚至化妆品等其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在这情况下,“韩流”的进一步蔓延,已经不再是文化产品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相关产业链在中国的渗透。“韩流”在中国已经形成品牌,培养了一大批韩流的忠实追随者。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最为重要的是“品牌”。今天,韩流在中国的品牌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对很多韩流动忠实追随者来说,韩剧必看,甚至非韩剧不看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文化产品品牌的形成势必伴随着其文化内涵忠实追随者、认同者的形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的大多青少年成为国外文化的崇拜者,继续放任韩流蔓延,任其在中国培育其文化亲近者、认同者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中国文化产品要“走出去”,目前面对的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韩流”。国内市场是一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根本所在。拥有最大的国内市场,是美国文化产品在世界上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已经成为文化贸易研究者的共识。对中国而言,打不赢家门口的这场文化贸易战争,不能保护本国文化市场,“走出去”就只能是空谈。东亚文化市场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最为主要的目标市场。东亚国家与中国有着相同的文化根源,中国文化产品在东亚市场上会遭遇更小的“文化折扣”。目前,韩国文化产品在东亚市场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因此,在争夺东亚文化市场的过程中,“韩流”无疑是中国文化产品最主要也最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11](二)“韩流”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1,使青少年丰富了知识、更新了观念随着“韩流”,特别是韩国影视剧一起进入中国的一些新的观念、想法,一些或传统、或高新的知识迅速地被中国青少年们所接受、所掌握。比如,现在有很多青年人热衷于研究中国茶道和中医药美容方面的知识,这多多少少是受了韩剧《茶母》和《大长今》的影响。在韩剧中出现的一些“下里巴人”的思想,诸如再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去热情地拥抱生活。而不像中国的影视剧里不是战争的轰轰烈烈,就是古代宫廷的权谋、勾心斗角。那些东西都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远了。而韩剧则传达给了青少年们一个思想: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2,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韩流”体现了这种自主独立、竞争开拓、现代民主的精神,符合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当然
本文标题:中国的“韩流”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0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