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炭疽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解释自治区CDC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为一项国家标准。在这项标准中的各种规定,是根据炭疽的疾病特征以及防治的要求做出的。这里对制订这些标准条文的考虑做一讲解,以便于正确理解与执行这些规定。1炭疽的疾病机理炭疽的病原体——炭疽芽孢杆菌,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然而,人类很少直接从土壤中获得这种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因食草的牲畜首先感染,人类接触了感染牲畜的肉类,毛皮,或患病牲畜排出的血液和其他排出物所污染的物品后,才获得感染。当然,这只是和平时期的情况。在战争中或恐怖活动中使用炭疽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武器时,人感染的途径就会广泛得多。因为这些生物武器播散的细菌量往往很大,而且常常被受害者直接吸入,这样,病程就要严重得多。炭疽芽孢杆菌由患病的动物排出之后,在外界环境中很快就会形成芽孢。无论是该菌的繁殖体还是芽孢,进入人的身体之后都会引起疾病。如果皮肤接触了污染的物体,一般认为,芽孢会经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在我们的皮肤表面,微小的伤口总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不明显的伤口,如擦伤或皴裂,都可能导致感染。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是否能够分泌某种物质,使它能够穿透正常的皮肤进入体内,目前还无定论。如果食入了污染的肉类,炭疽芽孢杆菌更容易穿透消化道的黏膜,因而造成肠道,乃至全身的感染。和平时期直接吸入的感染较少见,可在生物战争条件下就不是如此,肺泡上皮更容易被穿透,炭疽芽孢杆菌可直接入血。也应该指出,炭疽的感染也并不是非常容易。在炭疽污染的地区,食草的牲畜可吞入炭疽的芽孢而不感染,芽孢直接穿肠而过,出现在粪便中。相对而言,人类远没有食草动物敏感,由此估计,皮肤接触炭疽芽孢杆菌的人中,只有部分实际发生了皮肤炭疽。炭疽的芽孢进入人类体内后,在富于营养和二氧化碳分压较高的环境中,便出芽重新成为繁殖体,迅即开始分裂繁殖,同时形成荚膜。我们已经了解到,炭疽芽孢杆菌的荚膜是一种多聚谷氨酸的成分,是由该菌所携带的,较小的一个质粒所决定的。这种荚膜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吞噬。炭疽芽孢杆菌侵入人类机体,遇到的第一种防御机制就是吞噬细胞。这种抗吞噬作用直接引起了两种后果:首先是它不会被吞噬细胞杀死,这成了它产生下面的病变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因此不能借我们的血液细胞作为载体,很快地播散到全身各处。这就使皮肤炭疽成为一种病程较长的疾病。相当一部分病人不会全身化,甚至有些病人能够等到特异性免疫产生而自愈。接着,随着细菌的繁殖,毒素开始产生。炭疽芽孢杆菌本身并不侵入细胞,但却由它的毒素杀死细胞,从而造成炭疽特征性的病变。我们也已经了解到,炭疽芽孢杆菌的毒素是由另一个较大的质粒编码的。炭疽的毒素由3个部分,也就是3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和致死因子。保护性抗原可以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并形成一个插入细胞膜的漏斗状的聚合体。不过,漏斗的孔是被塞住的,因此,如果只有保护性抗原,细胞不至于因内容物漏出而死亡。毒素的另外两个部分,不会自行进入细胞,因而,如果没有保护性抗原,它们也没有毒性作用。它们只有与保护性抗原相结合,通过一种主动转运机制,才能进入细胞内。水肿因子是一种酶,其引起的最明显的病变为组织水肿。致死因子是最强力的毒素,只要有一分子的毒素进入细胞,就会100%地造成细胞死亡。于是,细胞的死亡便形成了组织损害和溃疡。损伤破溃进入血管,使细菌入血,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而破溃出体表或进入腔道,会使细菌排出体外。如果这种损害发生于皮肤,即为皮肤炭疽,这种炭疽的病变较为典型,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如果发生在肠道,那么溃疡就会引起严重的疼痛和血便。侵及肺脏时,细菌会随痰排出,或在咳嗽时以飞沫的形式喷出;透过血脑屏障,会造成脑膜刺激征,而且脑脊液通常呈血性;当其侵袭血管时,随着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凝血成分被大量消耗,以至在病人的濒死阶段,不会凝固的血液从各腔道中流出,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会引起新的感染。随着感染的进展,免疫也会发生。如果在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时候,体内的细菌数量还不算多,那么病人就能痊愈,在循环血液中出现抗体。炭疽芽孢杆菌的抗原,以其荚膜和保护性抗原最为特异,产生的量也大,容易从血液内测出。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以杀死或延缓细菌繁殖的速度,以便免疫能把残余的细菌彻底清除出去。这就是炭疽发病的大致机理,标准中的各种规定,就是根据这种机理制订的。2关于炭疽病人的临床诊断临床表现在炭疽的临床表现中,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最为典型,具有诊断价值。炭疽形成的溃疡有4大特点:黑色,硬痂,疼痛不显和溃疡周围明显水肿。其中尤以水肿为重要特征。这是炭疽芽孢杆菌的水肿因子所致。经口感染型以腹部剧烈疼痛和血便为特征,当然,这种症状不是特异的,例如O157-H7的出血性肠炎,也会有这样的表现。关于有没有肺炭疽有争论,有人认为,肺炭疽实际上应为炭疽性胸膜炎。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肺部X射线所见不成比例,非常严重的病人,肺部常仅能听到散在的细湿罗音,而X射线也仅显示纵隔影增宽和胸腔积液。至于其他类型,表现常与其他疾病雷同应当注意,标准中列举的症状只是炭疽的典型症状,还有多种不典型的和轻型的形式存在。因而,临床表现只是提示我们注意炭疽的诊断,而不能决定诊断。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标准的定义中特别指出:炭疽是指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感染,并不必定存在典型的黑色溃疡。诊断需要有流行病学依据由于上面所说的,炭疽的临床表现可以与许多其他疾病雷同,因而考虑炭疽诊断时,需要流行病学证据的支持。标准中列举的流行病学证据,是根据和平时期通常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人类的炭疽基本上均来源于感染的动物。在生物战或遭到恐怖分子生物袭击的条件下,当然应当加上接触可疑物品的历史。在标准的诊断一节中,皮肤炭疽的疑似诊断和其他类型的炭疽不同,没有要求必须的流行病学证据。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皮肤炭疽的症状十分典型,并不易于与其他疾病混淆;另一方面,皮肤炭疽常由于与污染物品接触引起,由于炭疽芽孢杆菌不容易死亡的性质,这物品可能被携带很长的距离,因而难于追溯到传染源,失去了流行病学证据。这也是在标准的定义中使用了“感染来源”这一概念的原因,它包括了传染源和携带炭疽芽孢杆菌的物质媒介。显微镜检查的意义在炭疽诊断中,显微镜检查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炭疽芽孢杆菌的显微形态相当特异,而且,在芽孢杆菌中,惟有炭疽芽孢杆菌才会引起具有上述特征的疾病。因此,只要在上述病人的组织中见到革兰氏阳性的平头大杆菌,就可以作出诊断,并开始治疗和针对炭疽的处理。因此,在标准中,将这种诊断规定为临床诊断。应当注意的是,在环境标本中,显微镜下见到上述形态的细菌,其意义与在病人的组织标本中见到完全不同。在人体组织中,本应当是无菌的,只要见到细菌就意味着感染;而在环境标本中,完全可能受到土壤的污染,在土壤中,还存在着许多形态与炭疽芽孢杆菌相似的其他芽孢杆菌。因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只能用于炭疽病人的诊断,而不能用于确定环境的污染。3炭疽的实验室诊断炭疽毕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这种疾病的控制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会带来经济负担,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在标准中规定,确定诊断需要实验室结果的支持。这些证据,主要为炭疽芽孢杆菌分离培养和抗体的检测。细菌分离培养在标准的附录A中,对炭疽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做了规定。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除新鲜的组织标本外,标本须先加热,再接种培养基。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在环境标本中,一般均有杂菌污染,而许多细菌的生长速度较炭疽芽孢杆菌快,就会遮盖炭疽芽孢杆菌,妨碍分离。加热的目的是杀死不耐热的细菌,增加炭疽芽孢杆菌的分离机会。标准中规定67℃加热15分钟,根据的是较老的教科书,这种温度不足以杀死许多环境中的细菌,因此,当前世界上通用的方法是沸水浴20分钟。这样,在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基本上全都是芽孢杆菌。分离所得的细菌,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标准中规定了两项鉴定方法:噬菌体裂解试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在制订标准时认为,这两项试验都是高度特异的。可是,后来的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真正的炭疽芽孢杆菌噬菌体并不裂解。尽管炭疽芽孢杆菌菌株基本上对青霉素都敏感,可这是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普遍特征。因而,按这样的方案,实际上没有有效的鉴定。炭疽芽孢杆菌其他的鉴定特征,如不溶血,无动力,荚膜染色,荚膜肿胀试验和串珠试验等,都可以采用。不过,随着菌株的增加,这些特征也会出现问题实际上,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要从分类学的角度取决定一种细菌是不是炭疽芽孢杆菌,或蜡样芽孢杆菌的炭疽亚种,而是一种细菌能不能引起炭疽疾病。而对于致病,必须炭疽芽孢杆菌两个质粒上的致病基因,缺一不可。因此,利用PCR技术,扩增两个质粒上的致病决定基因,是最可靠的鉴定方法。在制订标准的时候,PCR技术还不像现在那样普及,此外,考虑到标准主要用于炭疽病人的诊断,而出现在病人组织中的炭疽芽孢杆菌,必定拥有这两个质粒,因此,没有把这项鉴定包括在内。然而,在怀疑受到生物攻击的情况下,即使分离到了炭疽芽孢杆菌,也必须确定其对人的致病能力,这种鉴定是必不可少的。抗体检测如果病人在采取标本之前已使用了抗生素,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诊断,需要利用抗体检测获得追溯诊断。前面已经介绍,炭疽感染后,形成的主要特异性抗体有荚膜抗体和毒素抗体。炭疽芽孢杆菌的荚膜是多聚D-谷氨酸,不是良好的抗原,引起免疫的能力较弱,检测的方法也较为陈旧。因此,标准只规定了检测针对保护性抗原的抗体。这种抗体的滴度较高,特异性较好,使用ELISA方法,结果较可靠。由于缺乏资料,同时也由于在牧区的健康人群中,也存在隐性感染现象,标准没有规定单份血清的抗体达到多么高的滴度,能够认定现症感染。因此,只能以双份血清滴度产生4倍以上升高,作为确诊的标准。由于抗体检测只能做追溯诊断,在怀疑受到生物攻击时,分离细菌是首位手段,而抗体检测只能作为参考。4关于炭疽病人处理(1)是否需要隔离人患了炭疽之后,炭疽芽孢杆菌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排出体外。在皮肤炭疽,溃疡的边缘渗出物中常可分离到炭疽芽孢杆菌;在肠炭疽,细菌大量地随大便排出;虽然人们认为炭疽性胸膜炎主要为封闭性损伤,但认为这样严重的炎症不会使肺泡破溃,显然不够慎重。事实上,肺炭疽确有很强的传染能力。特别是炭疽病人在临终时,腔道里会流出不凝的血液,其中含有大量细菌,这更是严重的传染威胁。因此,认为炭疽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这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在和平时期,这种传染确实不多见。这是因为其他人不太容易接触到炭疽病人排出的细菌。皮肤炭疽排出的细菌量较少,而其溃疡又特别明显,人们会注意避免接触;肠炭疽的粪便,更是少有人去直接接触;而传染力严重的类型,本来发生率就不高。然而,人与人之间少有直接传染,并不等于没有危险。病人的排出物同样能造成顽固的环境污染,而这种污染可以感染牲畜,反过来又造成人的感染。因此,在标准中,仍然规定了炭疽病人必须隔离。国外曾有一种主张,认为皮肤炭疽可以门诊治疗,无须隔离。我国的专家研究后,认为仍然不甚稳妥,还是隔离为好。这样,炭疽病人的隔离与其他烈性传染病的隔离,还是有一些区别。炭疽隔离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阻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而是为了防止污染面积的扩大。炭疽病人的接触者,在其没有发病之前没有传染力,因此,不需要隔离接触者,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更不需要区域封锁。主张就地隔离治疗,也是为了减少污染:病人走的地方越多,污染的面积就越大,消毒处理就越困难。关于炭疽的病死率外界的一些传闻,对炭疽做了一些不确切的描写,造成了一些误会,病死率是其中之一。传闻中的病死率,多为断章取义,往往是指如果没有得到正确治疗的情况下,炭疽导致死亡的机会。若没有抗生素,肺炭疽确实100%致命。另一方面,炭疽也确实是严重的疾病。到了疾病的晚期,特别是出现全身出血的征候时,确实是极难救治。因此,抢救炭疽病人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关于选用抗生素青霉素依然为首选,而
本文标题:炭疽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