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林海雪原》一部革命英雄的传奇革命通俗小说50年代前期出现于文坛的一种革命小说类型。代表作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林海雪原》(曲波)、《敌后武工队》(冯志)、《烈火金钢》(刘流)等。作品多以传统小说的手法来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深受读者欢迎。《林海雪原》曲波(1923-),山东蓬莱人。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顽匪。1950年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林海雪原》被称为新武侠小说。之后,曲波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山呼海啸》、《桥隆飙》。(↑)作家曲波《林海雪原》新旧剧照编剧:上海京剧团集体创作主演:童祥苓、沈金波等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1.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挥员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个人物塑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的胆魄,能说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崇高的精神世界。2.故事情节具有传奇色彩。“奇袭奶头山”、“智破威虎山”和“调虎离山捣匪巢”三次大战的描写。土匪:蘑菇,你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里去?)杨子荣:哈!想啥来啥,想吃奶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孩子他舅舅来了。(找同行)杨子荣:拜见三爷!土匪: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土匪: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你不是正牌的。)杨子荣: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土匪:拜见过阿妈啦?(你从小拜谁为师?)杨子荣:他房上没瓦,非否非,否非否!(不到正堂不能说。)土匪:嘛哈嘛哈?(以前独干吗?)杨子荣:正晌午说话,谁还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土匪:好叭哒!(内行,是把老手)杨子荣:天下大耷拉!(不吹牛,闯过大队头。)座山雕:脸红什么?杨子荣:精神焕发!座山雕:怎么又黄了?杨子荣:防冷,涂的蜡!座山雕:晒哒晒哒。(谁指点你来的?)杨子荣: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寨背靠沙!(是个道人。)《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革命通俗小说”是5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一种小说类型,主要包括《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作品,由于多以传统小说的手法来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通俗文学更是新文学穷追猛打的对象。周作人更干脆称“新文学”为“人的文学”,将作为“迷信的鬼神书类”的《西游记》、《封神传》,“妖怪书类”的《聊斋志异》,“强盗书类”的《水浒传》等等的通俗小说归入“非人的文学”。这些在新文学中被“批倒批臭”的传统通俗小说在50年代穿上“革命”的外衣死灰复燃,甚至几成燎原之势,算得上是革命文学的奇现。《林海雪原》是“革命通俗小说”中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的结构方式、人物塑造、使用大量“巧合”造成的传奇效果、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等等,都再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风采。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曾将中国传统小说分为“英雄、儿女、鬼神”三类,《林海雪原》实现了对“英雄、儿女、鬼神”这三类中国传统小说母题的借用。一、“英雄”曲波坦承自己的文学知识主要并不是来源于像《钢段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外国小说,而是来自于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传统的英雄传奇。《林海雪原》直接效仿了这种诞生于元末明初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传奇里的英雄人物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张飞、武松、李逵一类粗豪的英雄,另一类则是诸葛亮、周瑜式的儒将。《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也由这两种类型构成。杨子荣、刘勋苍等小分队战士属于前一类,是所谓的“五虎将”似的英雄,少剑波则是典型的儒将式的人物。五虎将一说最早出自《三国演义》,指刘备麾下的五员猛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原文描写为“五虎大将”,后人惯称“五虎上将”。也是在中国历史章回小说或戏曲中常见到的武将称谓,通常有五个人,都是君主或势力中最得力的将领。《水浒传》中,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并称梁山五虎将。《林海雪原》也不自觉地套用了这“五虎将”的结构。“五虎”之首当然是忠诚(政治方面)勇毅(个性方面)双全的少剑波;依次是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五虎将”当然都是英雄人物,每个人物身上突出一种主要性格,有的是忠,有的是勇,有的是谋,有的是技(才),有的是德,等等,有主有次,互为衬照。二、“儿女”无“情”无“性”几乎是明清以前的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自古英雄不好色”。这种状况一直到明代后期才有所改变,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和佛学的禁欲主义思想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戏曲小说领域,批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当人们对这种脂粉气过重的才子佳人小说生厌之后,尝试调和“英雄”“儿女”的侠情小说应运而生。“侠情小说”对《林海雪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说主人公少剑波的形象塑造上,最能体现出作者融合“英雄志”与“儿女情”的当然是少剑波与小分队女护士白茹之间的感情纠葛。一对英雄美人的诗情画意将刀光剑影的林海雪原变成为风景旖旎的温柔乡,也将“剿匪”变成了浪漫与凶险兼备的诗意长旅。电影《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电视《林海雪原》中的白茹三、“神魔”以“鬼神”为对象的中国“神魔小说”诞生于明初,“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的成功,带动了这一类超现实小说的风行。《林海雪原》显然打上了《西游记》的印记,小分队进山剿匪的经历,不仅在神奇瑰丽的林海雪原上再现了《西游记》对异国风光的铺陈,再现了浪漫和凶险兼备的神魔斗法的故事,同时,也再现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斩妖伏魔的经历。在《林海雪原》中,两种现代政治力量的斗争变成了发生在被“神化”的解政军战士与被“妖魔化”的国民党土匪之间的“神魔”较量。将反面人物妖魔化——野兽化的方式,常常是神魔小说表达现实诉求的方式。《西游记》中的妖魔,几乎都是动物变成的精怪,《林海雪原》反映的是现实题材,当然不会走得这样远,但对少剑波的神化和对反面人物的兽化,运用的显然是神魔小说的方法。这是匪首许大马棒出场时的形象:“他是杉岚站人,身高六尺开外,膀直腰粗,满身黑毛,光秃头,扫帚眉,络腮胡子,大厚嘴唇,不如几辈以前他许家就成了这杉岚站上的恶霸。”(第23页)座山雕出场“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林海雪原》的通俗性特点:《林海雪原》在当时能够取得轰动和成功,主要是由于它的“通俗性”,即作品在保证其方向和主题思想正确性的前提下,而小说吸引读者的确是它与通俗小说相通的一面。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少剑波:小说的主人公少剑波的身上,集中了周瑜的英俊,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领导才能;他的周围还有五虎将: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杨子荣;强壮威猛、略显鲁莽的刘勋苍;身怀绝技,诙谐有趣的栾超家;吃苦耐劳、本分老实的孙达德;聪明活泼、忠诚勤恳的高波。而少剑波与小分队中的女卫生员白茹的爱情关系的描写,又受古典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影响。这些人物的设置,都构成了小说通俗性的基本因素。小说结构方面的通俗性特点二元对立的模式是通俗小说所惯用的,在《林海雪原》中,表现得也非常鲜明。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小分队是完美无缺的军队,而各路匪徒是无恶不作。这种二元对立模式虽然有革命历史小说所特有的阶级对立观点带来的影响,但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模式。小说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惊险性,许多情节的巧合性,都是通俗小说所具有的特点。小说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惊险性,许多情节的巧合性,都是通俗小说所具有的特点。在20世纪50年代,旧的通俗小说被取消后,《林海雪原》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文标题:林海雪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6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