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偷换概念皇上不是个东西纪晓岚:皇上丢了!和珅:皇上又不是个东西,怎么能丢呢?纪晓岚:你说皇上不是个东西!和珅:没有,皇上他是个东西……?!同一律照原样《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试分析错误出在何处:LUOJIHEYUWENXUEXI逻辑的作用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解题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语法使语言正确、规范;修辞使语言形象、美好;逻辑使语言准确、严密。逻辑一、概念二、命题三、推理四、逻辑规律研究的内容一、概念:1、定义:概念是事物或现象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的属性,是特有的、个性的、依据此概念区别对象间的差异。如:人的本质属性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高等动物。非本质属性:事物或现象的一般属性,是普遍的、共性的、是同类对象所共有的属性,反映的是一类对象。如:人的非本质属性有脚有手、要吃食物、有毛发、直立行走、会跳跃等等。语言表达方式是词语2、组成:内涵、外延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外延就涉及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的范围,中国人、外国人、欧洲人、非洲人、现代人、古代人、大人、……;但不适用于猩猩、猴、猿人、类人猿、……。生物的概念内涵:自然界中有生命现象能生长繁殖的物体。外延:动物、植物、微生物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给词语下定义?所谓下定义(解释词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例如:人,就是被定义概念,能思维、会语言、能制造工具就是种差,即区别于别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动物就是邻近的属概念。1、定义必须相称所下的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定义“过宽”-----“民歌是流传在民间的诗歌”。因为民间流传的一些不堪入耳的庸俗歌曲,就不能算作民歌。定义”过窄“-----“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可称为“知识分子。”下定义要遵循四条原则:2、定义不能循环定义不能循环,就是说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下定义明确概念的目的。如“魔术是一种……魔术”,这就犯了又用了“魔术”这个概念来给被定义者界定,这便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3、定义不能否定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因为否定形式只能说明有关概念不具有什么属性,而不能直接说明它具有什么属性。例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经济基础不是上层建筑”“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教师不是体力劳动者”等等。4、定义不能比喻定义应该提示概念的内涵,用比喻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谚语是智慧的花朵”“知识就是力量”“杂文是匕首和投枪”等等,虽然都很形象,但并不能反映被定义概念的本质。这里“工程师”、“花朵”、“力量”都是喻体,而不是邻近属概念,所以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偷”与“窃”;“母亲”与“妈妈”如:“马”与“白马”;“学生”与“中学生”如:“教师”与“作家”;“青年”与“医生”如:“战争”与“和平”;“真理”与“谬论”如:“阿Q”与“老舍”;“冠军”与“季军”ababababab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同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也叫从属关系概念的划分:就是以对象一定的属性为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个种概念,即把一个范围较大的概念分成若干个小概念。划分的规则:1、必须相应相称,避免“多出子项”和“划分不全”。如:“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电影文学、散文(相应相称)。如果减一项就是划分不全。划分不全是对对象的概念考察不全,出现疏漏。如果加一项“外国小说”就是多出子项。2、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如:“对仗”从形式上分为:工对、宽对,从意念上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用概念知识修改病句解释病因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表述)2.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3.你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革命”和“反革命”之间是反对关系,有很多中间概念,太绝对化,违背客观真实。)搬家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偷换概念是诡辩者最常见的一种诡辩伎俩。其主要手法有:1、利用多义词有多个概念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2、混淆集合与非集合概念。例如,一个青年在逛公园时,将公园里的栏杆给损坏了。公园管理人员要他赔偿,这青年反问道:为什么要我赔?管理人员说:“公园的财产是人民的财产,损坏人民的财产就应该赔!”青年振振有词说:“人民财产也有我的一份,我是人民中的一员,用不着赔,我那份不要了!这个青年就是混淆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进行诡辩。因为,“人民财产”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个青年却故意把它当成非集合概念,认为自己可以任意支配其中的一份,因而以此来逃避赔偿的责任。如果分不清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对这样的诡辩者还真不好对付呢?作文中偷换概念的现象偷换概念有些概念貌似一致,但实质相去甚远。而将话题中的“此概念”替换为另一个与之相近或相似的“他概念”,并围绕替换之后的“他概念”来作文,这是话题作文写作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往往是作文跑题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审题不严密,混淆概念的外在反映。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有同学以“三顾茅庐礼貌待人”为题作文,“三顾茅庐”看似“礼貌”待人,实则含诚心诚意地邀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等意,与“礼貌”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照此题去写必然跑题,这就是对“三顾茅庐”的内涵揭示不准,属于混淆概念。有同学以“三叔高考的故事”为题作文,显然,该同学对“三”的理解没有放到“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中去追究,单纯把它看成了一个数字。又如05年江西高考作文题:脸是大家熟悉的器官,以“脸”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有人以“谈‘以貌取人’”、“面朝大海的联想”为题作文的。显然,“貌”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脸”要大,它们是包含关系;至于“面朝大海”中的“面”是“面向”之意,与题目似是实异。可见,“偷换概念”多半是由于在审题时对相关概念尤其是近似概念的理解把握不准而出现的“窜门”现象。因此,加强审题,尤其是加强对概念的分析,严格区分相关或近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防止写作过程中出现偷换概念现象的根本途径。总结分析1、没有把词意放到话题中去理解,就题目论题目,就名词论名词,就词义论词意。2、先入为主:凭以前对某个词语的固有理解,脱离话题语境释义。3、对“似是实非”的相关词语,不加探究,不假思索,不推敲,随意延伸、替代。4、只看话题,不看材料,不明要求,不分析语境,草率动笔。行文中怎样出现“偷换概念”的?下面是一位考生以“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为话题,写的考场作文,此作文拟题为“准备·成功”,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弗莱明做好了准备,因此对百次试验中的一次偶然现象他能抓住不放,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维勒却因为无准备之心,与发现钒的机会失之交臂;居里夫人做好了准备,因此从几吨沥青中提取出了一克镭;威林顿将军从失败中觉醒,经过几年的准备,终于在滑铁卢一役中赢得生前身后名;法拉第不也是因为做好充分准备才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吗?”评价:本段用事实进行论证,用语少而取例多,在一连串的陈述句之后,以反问句收束,有笔力千钧、气贯如虹之感。但这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片华丽的表象,其内容除不扣话题之外,连自己拟的作文题也没扣住。这属于典型的“穿衣戴帽”式的“偷换概念”。“弗莱明”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是不懈奋斗的结果;“维勒”与发现钒的机会失之交臂,是疏忽和粗心大意所至;以“居里夫人”发现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论证“准备”的重要性,牵强附会,拼凑敷衍成文。1、定义: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如:①所有人是动物。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以上句子都对某一事物作出了明确的判断,所以代表了命题。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我们再看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二、命题2、潜台词:逻辑学上叫“隐含义”、“预设义”,就是俗话说的“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弦外流音。如:“你真行啊!”,在不同的语境中,可夸奖,亦可讥笑。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试读下面两首诗,体会其弦外之音。朱庆余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余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1、定义:是由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推理往往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表达。2、推理的种类:①直接推理:由一个判断直接推出结论。如: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②间接推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联结起来而推出结论。三、推理演绎推理。(也叫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结构: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结论是推出的新判断。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大前提),他已经年满18岁(小前提),所以他有选举权(结论)。但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可以将大小前提或结论任意省略和紧缩。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怕批评的。(结论)省略了大前提:共产党人是不怕批评的省略了小前提:我们是共产党人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引伸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例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上从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中: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四、逻辑规律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偷换概念,改变话题。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
本文标题:逻辑和语文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7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