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江苏省建设厅2006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村庄布局..........................................................................................................3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7第四章住宅..................................................................................................................9第五章基础设施........................................................................................................11第六章绿化景观........................................................................................................15第七章工程造价及主要技术指标............................................................................18第八章附则................................................................................................................19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201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适用范围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1.2.2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和管理。1.3基本任务在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1.4规划依据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5村庄建设规划原则1.5.1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1.5.2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1.5.3集约发展的原则。努力做到节约用地、节约建设、节约能源。1.5.4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2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风情,防止千村一面和村庄小区化。1.5.5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健康生活。1.5.6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1.6村庄建设类型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可将村庄建设划分为整治(含古村保护)和新建型两大类型。1.7不同类型村庄建设要求1.7.1规划旧村整治应在调查建筑质量和村民建房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留、整治、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合理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1.7.2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应按照有关文物和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现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和特色村落,要加以保持,并整治影响和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构筑物,妥善处理好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1.7.3规划新村扩建应与原有村庄在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社会关系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选择发展方向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因素),避免无序蔓延,形成紧凑布局形态;统筹安排新旧村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7.4新建农民住房应积极引(倡)导建设联排式、公寓式住宅,节约用地。1.8村庄建设用地标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两类控制。Ⅰ类为90~110m2/人,适用于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Ⅱ类为不超过130m2/人,适用于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庄。3第二章村庄布局2.1村庄布局原则2.1.1合理安排村庄各类用地。2.1.2集中紧凑布局,避免无序扩张。2.1.3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防止千村一面。2.1.4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体现村庄特色,防止村庄布局小区化。2.1.5新、旧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2.2村庄布局规划要点2.2.1街道空间布局。在有条件的村庄(如规模较大、且远离城镇的村庄),规划引导沿村内道路布置(连续)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形成一条或多条街道空间,提升村庄活力。2.2.2组团组织形式。结合地形地貌、道路网络、村组单元和整治内容,可将村庄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形成有序的空间脉络。2.2.3院落空间组织。积极引导村庄院落空间的建设,可利用纵横方向多进的方式和道路转折点、交叉口等空间条件组织院落空间,形成村庄空间特色。2.2.4村口。在主要出行方向选择合适位置形成村庄入口,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标志性。2.2.5滨水空间利用。村庄布局应处理好水与道路、水与建筑、水与绿化、水与水、水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滨水环境和景观的优势。2.2.6与地形的结合。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对村庄布局的影响,顺应地形走势布局,地形的坡度应不大于25%(为宜),同时必须避开冲沟和易滑坡地带。42.3村庄布局模式2.3.1村庄布局基本模式2.3.1.1集中式布置模式2.3.1.2开敞式布置模式52.3.2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2.3.2.1平原地区模式2.3.2.2水网地区模式2.3.2.3丘陵地区模式67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3.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3.1.1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3.1.2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指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农副产品加工点等公共设施。3.2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原则3.2.1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规模应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确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3.2.2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便使用的地方(如村口或村庄主要道路旁)。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其布局可以分为点状和带状两种形式。点状布局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带状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3.2.3小学应按县(市、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3.3公共设施配套指标体系3.3.1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m2建筑面积计算。3.3.2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参照表3.1配置。表3.1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设置条件建设规模1.村(居)委会村委会所在地设置不少于200m22.幼儿园、托儿所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3.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结合村委会设置不少于50m24.老年活动室一般应设置——5.卫生所、计生站计生站可结合村委会设置不少于50m26.健身场地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不少于150m2的用地7.文化宣传栏可与村委会、文化站、村口结合设置长度不少于3m3.3.3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市场需要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合理结合经8营者住房设置。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参照表3.2执行。表3.2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村庄规模(人)800~15001500~30003000以上建筑面积(m2)〉500〉600〉8003.4公共设施的布置方式3.4.1公共设施的布点3.4.2公共建筑排列方式9第四章住宅4.1住宅建设原则4.1.1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4.1.2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4.1.3住宅建设应根据主导产业方式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建筑类型。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积极引导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4.1.4住宅平面设计应尊重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引导卫生、科学、舒适的生活方式。4.1.5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建筑。4.2住宅建设要求4.2.1宅基地标准: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不超过133m2;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200m2。具体按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4.2.2单户住宅建筑面积:二人居:80m2~100m2三人居:120m2~150m2四人居:150m2~200m2五人居以上:200m2~250m24.2.3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4.2.4住宅日照间距标准由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另行制订。4.2.5住宅设计的基本要求4.2.5.1平面设计要求:分区明确,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应保证不少于两间居室朝南;厨房及卫生间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平面形式多10样。4.2.5.2住宅层高要求:层高2.8~3.3米,不应(宜)超过3.3米,净高不应低于2.5米;属于风景保护和古村落保护范围的村庄,建筑高度应符合保护要求。4.2.5.3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充分运用地方材料。4.2.5.4灵活选择院落形式,丰富院墙设计,创造自然、适宜交流的院落空间。4.2.6住宅设计技术性要求4.2.6.1合理加大进深,减小面宽,节约用地。4.2.6.2加强屋面、墙体保温节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墙比,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4.2.6.3积极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能源利用的相关设施应结合住宅设计统一考虑。()11第五章基础设施5.1道路交通规划5.1.1道路等级与宽度村庄主要道路:路面宽度6~9m;建筑控制线10~14m。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3~5m;建筑控制线8~10m。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m。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与宽度。2000人以上的村庄可按照主要、次要、宅间道路进行布置,2000人以下的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由于私人机动车停车方式的不同选择(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对道路的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位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道路应主要考虑与城镇道路网衔接)。5.1.2停车场停车场地的布置主要考虑停车安全和停车的舒适度。私家农用车停车场地、多层公寓住宅停车场地宜集中布置,低层住宅停车可结合宅、院分散布置,可适当考虑部分村
本文标题: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2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