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案章节课题第四课采石工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具学具电教设施教科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能力培养点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德育渗透点品读诗歌,学习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难点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学法引导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教学内容更新、补充、删节作者王家新的生平简介参考资料《语文》教师用书其他书籍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课后体会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内容一、导入新课叫学生谈谈自己对采石工这份职业的看法。PPT显示采石工的图片,叫学生去解读去了解采石工所处的工作环境,体会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出今天的学习篇目王家新《采石工》【板书题目和作者】二、教授新课一、作者简介:本诗节选自《星星》1984年第12期。作者是王家新,湖北均县人,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等。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二、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三、诗歌赏析【启导】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1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请学生勾画记录最重要内容。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请学生回答,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出答案。5′5′15′35′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明确: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采石工是一个()的劳动群体形象。明确: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3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对采石工的崇敬和赞美之情。4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课文最后一节书写作者的所感。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明确:句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石头成了纪念碑。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碑。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明确:一“弯”一“起”,两个相反的动作,对比强烈,造意奇特,“弯”是“起”之因,“起”是“弯”之果,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崇敬和赞美。5、总结:诗歌的主旨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师生共同研读文章,问题请学生回答并补充,老师做最后的确认。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进行适当的记录。10′10′三、课堂小结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密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空,我们会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在冉冉升起。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五、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1、22、学生用书本课内容3、预习下一课六、板书设计黄金的稻束郑敏一、作者简介:郑敏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九叶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二、诗歌赏析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本文标题: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2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