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完整版)企业信息化管理试题3
1企业信息管理试题3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1、信息资源又被称为()。A.物理资源B.概念资源C.有形资源D.管理资源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企业从依靠信息进行管理向()转化。A.知识管理B.信息管理C.内部管理D.决策管理3、()是企业内部网。A.IntranetB.InternetC.、信息的()模式来自于通讯理论中的仙农模型。A.收集B.传输C.编码D.译码5、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缺点主要表现在()。A.系统开发阶段B.需求分析阶段C.系统运行阶段D.系统安装阶段6、()的目的是把生产、销售、财务、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系统。A.CADB.CAMC.CAPPD.MRP-II7、耦合是指一个系统内两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最理想的耦合形式是()。A.数据耦合B.控制耦合C.公共耦合D.内容耦合8、下面哪个不属于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保障措施()?A.输入输出授权认证B.程序化的例行编辑检查C.总量控制技术D.总体安全保障9、()能够充分地说明低层模块内部的处理细节和各模块之间数据传递的关系。A.HIPO图B.IPO图C.数据流程图D.数据字典10、MIS平台模式中,()模式在对应用环境的适用性,数据处理特点,应用程序设计及对硬件发展的适应性等四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该模式是今后MIS平台选型的主要方向。A.C/SB.M/TC.F/WD.C/F二、多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的。(每题3分,共15分)1、信息的特性有()。A.客观性B.价值性C.等级性D.可传输性E.可再生性2、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A.减少数据冗余B.数据处理功能C.计划功能D.控制功能E.预测和决策功能3、数据流程图的四种基本符号包括()。A.外部项B.数据流C.处理逻辑D.数据存储E.内部项4、Intranet的基本功能主要有()。A.信息发布B.信息管理C.网络新闻服务D.电子邮件E.企业内部信息共享5、信息系统内部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有()。A.计算机犯罪B.黑客C.计算机病毒D.软件的质量问题E.数据的质量问题得分评卷人2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在企业资源中人、财、物被称作,信息资源被称作。2、模块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能完成某项动作的一组程序语句(或描述),它具有_、、、_等四种属性。3、系统调试是在程序编制完成以后进行的调试工作,系统调试可以分、、和四个步骤。4、模型有两种不同范畴的概念,其中_描述系统要“做什么”,或者说具有哪些功能;描述系统“如何做”,或者说如何实现这些功能。5、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的业务交易。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什么叫供应链管理?简述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作用。2、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步骤?3、提高信息系统中软件质量的措施有哪些?五、论述题。(20分)什么是结构化系统设计法和原型法?试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1、B2、A3、A4、B5、B6、D7、A8、D9、B10、A二、多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的。(每题2分,共15分)1、ABCDE2、BCDE3、ABCD4、ABCDE5、DE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物理资源概念资源2、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环境、内部数据3、程序调试、模块调试、子程序调试、系统调试4、逻辑模型物理模型5、生命周期法、原型法6、电子商务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什么是供应链管理?简述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作用。供应链管理就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过程。这个管理过程中的收益来自把供应商﹑制造者和最终客户紧密的结合起来,消除或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中不必要的活动与成本。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步骤?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1)企业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2)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3)企业信息系统应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4)企业信息系统应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5)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应当由系统结构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企业系统规划方法的主要步骤(1)研究的准备工作(2)研究的开始阶段(3)定义企业过程(4)定义数据类(5)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6)定义系统的总体结构(7)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3、提高信息系统中软件质量的措施有哪些?信息系统的质量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信息系统软件的质量问题。提高信息系统中软件质量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好的软件开发方法是获得高质量软件的首要条件。好的软件开发方法能够确保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按部就班,实现软件开发的理性化和适时化。2、信息系统软件质量的度量。33、制定软件程序代码设计编写标准。4、软件的测试。软件测试的目的就是要在投入运行之前,尽可能的发现那些实际运行过程当中会发生的软件缺陷。5、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在应用系统的开发时使用一些通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可以显著的提高软件的质量。五、论述题。(20分)什么是结构化系统设计法和原型法?试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构化”的含义是指用一组标准的准则和工具从事某项工作。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是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系统由层次化的程序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只有一个人口和出口,每一个模块只归其上级模块调用,有模块联结的准则和构造模块的标准,并且用系统结构图来表达系统的结构,尽可能用最优的方式将系统内各个部分组织起来,而不是若干个程序的拼凑。原型方法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从原理到流程都是十分简单的。但它却有着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主要表现在: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原型法更多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普遍的掌握和接受。②原型法将模拟(或称仿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首先根据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模拟出一个系统原型,然后就这个模型展开讨论,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最难解决的一环。③原型法为我们准确的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讨论的对象是双方都确定的,讨论问题的标准是统一的;信息的反馈是及时的。④原型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得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效益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⑤原型法将传统方法中的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使用户一开始就能看到系统实现以后是什么样子,消除了用户的顾虑,提高了用户的参与。结构化系统设计法大量使用手工操作来进行分析与设计,故开发周期长;许多系统的建设,往往是在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完善的,因此,要求在开发之初就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是不现实的。与结构化系统设计法相比,原型方法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模型(或原型),这个模型大致表达了系统分析人员当前对用户要求的了解和他希望系统实现后的形式。然后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再对模型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周而复始,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原型法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简答题整理讨论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答: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可以加以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有效地利用信息可改变企业的目标、经营、产品、服务或相关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利用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服务和内部运作方式的同时改变着企业本身,促使企业形成新模式。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技术与企业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MRP、MRPII、ERP三个软件包的应用。MRP是物料需求计划,它是一种计算物料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的系统,主要用于库存和订货管理。MRPII是制造资源计划,支持企业内部的全面管理。随着企业与其外部环境越来越密切,产生了ERP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强调把客户需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到一起。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把信息作为待开发的资源,把信息和信息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存储、创新、共享和利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企业信息活动中的人、技术、设备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运行,以谋求可能的企业最大效益。2.论述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趋势。答: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产生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或电子数据处理阶段。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业务数据量的激增,既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信息处理要求,又为管理信息处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开始成为企业中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这时的信息系统主要以单项事物处理为主,如工资核算、物资管理等。由于处理效率不高,主要是减轻4工作强度。(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管理信息系统阶段。信息系统已由单一的业务数据处理发展成为功能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和整体性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3)成熟阶段,进入80年代后,为决策支持系统发展阶段。随着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系统在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渐趋完善和规范化。在系统中已将数据处理与经济管理模型结合起来进行预测和辅助决策。目前,信息系统正在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向发展,多种类型的实用系统必将大量地投入使用。3.为什么要研究企业信息系统?答:(1)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这种竞争包括资源竞争、市场竞争和收入的竞争。企业通过信息系统能够随时了解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容纳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利用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3)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增加自身的应变能力。4.企业开发MIS需要具备哪些条件?MIS对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请结合我国企业实际谈谈信息系统对企业有何影响?答:(一)企业开发MIS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企业的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亲自参与和领导MIS的建设,也称一把手原则,这是搞好MIS的前提。(2)企业有开发MIS的实际需求,这是搞好MIS的动力。(3)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的基础。(4)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系统开发的专业队伍。(5)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条件。(二)管理信息系统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市场做出快速反映。(2)缩短生产周期。(3)降低产品成本。(4)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三)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1)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建立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从战略和策略两方面提高竞争优势。比如有关新产品开发、新业务拓展、与新的客户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发现更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的新方法等都属于企业发展战略上需要的信息。从战略上来说,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击败竞争对手的各种有用信息。建立信息系统还有助于企业实现为提高竞争优势而采用的策略,如:连锁机制、新产品策略、市场定位策略、低价策略等。(2)信息系统可以改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销售方式。信息系统对于改进企业的工作效率、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促进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都是非常有效的。从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得到服务状态的反馈
本文标题:(完整版)企业信息化管理试题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7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