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1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路程中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同时,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不可少的准备。——金冲及《救亡唤起启蒙》(有删改)戊戌变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戊戌变法就是百日维新。而广义的戊戌变法是指资产阶级为发动变法而进行的全部活动。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列强加大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觉醒。(在教材124-125页分别找出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表现。)思考:甲午战后,清政府对内有哪些统治危机?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严重,财政赤字越来越大;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加剧。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根本原因)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材料四:教材P128-130页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主张。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派照片姓名著作主张共识思考: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和主张?与早期维新派比较有何共识?照片姓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著作《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仁学》主张西学儒学结合;托古改制的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思想核心是“倡民权”;变科举。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冲决网罗”(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共识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②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解读史料:材料1:有为最初所著书曰:《新学伪经考》。……新学者,谓新莽之学也。……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歆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有为第二部著述,曰《孔子改制考》。……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孔子盖立一宗旨而凭之进退古人,去取古籍。孔子改制,恒托于古。尧舜者,孔子所托也,其人有无不可知……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2:康有为今文经说的考证疏漏、结论武断是人所共知的,即使康门弟子也不讳言。重要的是,当康有为的今文经说与现实的政治变革纠结在一起、要为现实的变法服务时,学术本身的疏漏与严谨己经无关紧要,不再是大家批评的重心。——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解读史料:材料1给出的是康有为“两考”的内容主旨。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倡导变法,康有为立足打破因循守旧的儒家传统。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将当时士大夫奉为“圣经”的古文经书斥为伪书,从而否定了反对变法者的立论基础。思想递擅中必然有破有立,如果说《新学伪经考》意在破的话,《孔子改制考》则重在立,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变法观念,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说成是一个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而自己所宣传的主张正吻合于至圣先师的思想。材料2所说,疏漏之处“人所共知”。虽然大家知道他是借学术研究之名,行变法维新之实,但这种对圣人和儒家经典的随意描画,大大冲击了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清流的底线,一时间批评如潮。百余年之后,我们再次审视康有为的这些主张时,应该说虽然维新思想的传播步履艰难,但在自我封闭的近代中国,这种看似过当、离经叛道的言论恰恰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收到当头棒喝之效。加之后来梁启超等人的鼓与呼,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就此出现。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国际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快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步伐。国内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觉醒。2.统治危机:财政赤字巨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3.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根本原因)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强学会等公车上书无力回天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序幕发展高潮失败内容作用局限政治经济文教军事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高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挽救民族危亡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百日新政内容、评价材料:新政颁布以后,“举国守旧迂廖(liào)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请思考:材料中的“守旧迂廖之人”主要是什么人?新政中哪些具体内容引起了他们的仇恨?说明了什么问题?封建顽固派;新政中撤机构、裁冗员、废八股等内容。说明变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仇恨,将遇到巨大阻力。①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③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自上而下推行,维新派力量薄弱。④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⑤内容广泛,实际执行者很少。⑥仅限于社会上层,群众基础薄弱。⑦变法措施过于急躁。思考:根据以上表格内容,概括戊戌变法的特点。维新变法的结局与理性思考(1)新旧势力的交锋1)焦点:顽固派占为上风,维新派形势危急2)态势:围绕人事权、军权维新变法的失败(3)结果: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废除新法。变法归于失败。慈禧太后废除新法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囚禁光绪帝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杨深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勇士已去,精神永存,血的教训,睡狮梦醒。每一个探索民族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这就是中国精神!四、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政治: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四、戊戌变法的意义1、是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启蒙。(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2)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3)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5)提倡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如不缠足。①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派没有主持变法的实权;②策略失误,措施不当,急于求成,树敌太多;③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④维新派力量弱小,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条件不成熟。⑤国际环境不利,处于帝国主义时期。启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合作探究】解读史料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材料1:“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材料4: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解读史料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1.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2.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3.措施激进,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4.缺乏成熟的政治谋略(缺乏斗争策略);5.紧急关头,铤而走险。解读史料:材料1: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直到1911年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按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逐步进行重建。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在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2:1848年革命的掘墓人,竟成了它的遗嘱执行者。——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感悟:慈禧太后是把自己推翻的改革又拿来重演,在继续完成“敌人们”所没有完成的变法维新事业,从这一意义上说,慈禧为代表的清王朝既是戊戌变法的掘墓人,也是遗嘱的执行人。体现历史的前进潮流不可逆转,也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探究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掌握实权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强寄望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顽固派强力抵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处于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国际环境不利。探究2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幕府封建统治分化薄弱;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实力强大,策略得当。具体措施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新天皇政府,大力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封建势力较强大顽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强寄望。光绪
本文标题:【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件(共32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9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