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胡适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产物。时空坐标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纲要求本单元线索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提出三民主义;创立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提出背景①政治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黑暗;救国方案屡屡碰壁。②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④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落实主干知识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形成(1)过程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易错提醒“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含义局限性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前提核心发展补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将整个封建地主作为斗争对象核定地价土地国有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群众基础。(3)评价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4)实践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3、发展: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3)新三民主义的评价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1.唯物史观——多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名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民权民生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不明确反帝到明确反帝;由反满到各民族平等(联俄、联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要求: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吗?分析材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材料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史由证来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史学家张正明提示:有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史学家张正明认为孙中山将其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值得肯定的。论证:答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反满的民族主义,且进行了六点革新,从而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直通高考·教你做非选择题(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思维建模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原因17分,7~8个点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1)异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问题答案来源分层信息主旨提炼概括归纳异同材料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对内:主张主权在民,反对专制;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追求民族独立相同: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所学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法国大革命的史实(2)原因(概括说明类模板—结合材料及所学,逐一概括)问题分层信息概括归纳原因所学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②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参考答案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2、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1)三民主义的形成(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孙中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享、民治思想的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2)三民主义的发展原因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希望。C、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2、“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3、内容:4、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将整个封建地主作为斗争对象;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捍卫民主共和(1)背景: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尤其是袁世凯复辟帝制(2)斗争:①1913年,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②1915-1916年反袁复辟,开展护国运动③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掀起讨逆运动④1917-1918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⑤1920-1922年,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1、提出: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一大”内容意义:①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②实际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③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三、新三民主义2、新旧三民主义之内容比较新发展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明确提出反帝;从反满到民族平等增加节制资本更关注工农的利益强调民权普遍性;明确提出反帝(最大区别)新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的发展3、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什么关系?新三民主义是具体实施的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手段。少年壮志奔走革命建立民国捍卫共和“中山精神”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天下为公”“博爱”高尚的人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9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