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元朝的统一(1276-1279)唐五代辽十国元朝北宋南宋西夏金蒙古大理11251234127111271276979125396012272、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的并立与更替(960-1276):11271、宋元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北宋选官制度与谏议制度:-----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谏院的出现3、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与元朝的行省制度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元朝忽必烈改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朝代中枢权力体系职能(作用)备注秦朝最高行政长官建立西汉武帝中朝决策,与丞相制衡巩固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未定型隋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同唐朝完善唐起草诏令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宋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军权(发兵权)财政,长官”计相”元下设六部发展丞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1)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一省制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2020/10/2012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2020/10/2013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唐三省六部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原为翁吉部贵族按陈的属民,后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侍臣。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用,而丞相安童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广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继承,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相权达到高峰.北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①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陈桥驿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A.杯酒释兵权B.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集军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节度使、武将C、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发兵权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枢密使---割军权计相-----割财权宰相-----仅有行政权集政权集财权中央元朝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国图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行省的设置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1.秦至宋:州郡县三级道、州、县路、州、县郡县两级2.元朝:行省(路、府、州、县)3.明清:省、府、县省、道、府、县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辽阳行省岭北行省3)行省的主要职能民政事务军政要务赋税征收调动军队必须呈报中书省需呈报枢密院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定期觐见、述职2)实行原因:元朝疆域辽阔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问题9、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趋势?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北宋: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从三方面认识)(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良。(背景、目的)(2)变法的内容,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人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特点、局限)(3)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败因、局限)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内容主要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局限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均输法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强兵之法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结果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本文标题: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1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