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资料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4]本质意义本质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5]。意义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国内关于改革始终有争论:第一次争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第二次争论是围绕市场化改革主题展开的争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即“姓社”还是“姓资”第三次大争论: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第四次争论是始于2004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所引起的新一轮争论……延续至今……是解决腐败问题还是停止改革?认识上的分歧和极端思潮:一种:认为当今中国的腐败、贫富分化是由改革开放造成的,所以主张叫停改革。二种: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崛起。因而没有改革的压力了,甚至抛出“松动崩溃论”。三种:认为中国的问题——腐败、贫富分化等恰恰是改革不够造成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但中国的市场经济还远未达到法制经济的品质;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够。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够的突出表现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价格的管控,即大量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造成了庞大的寻租活动的基础,其结果只能是腐败蔓延,产生权贵资本主义,造成两极分化。党内高层形成共识:“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动一些人的奶酪——反腐败——改革必有阻力——改革开放是一篇没有做完的大文章……需要将中国的改革开放置于世界舞台加以观察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什么是现代化?按照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布莱克认为:“现代化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更直接的根源则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从那时起,人类对于环境的知识迅速发展,而且看来很可能要继续发展到无限的未来。这种知识的增长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无数细小的行动中产生了作用,而这些行动汇合起来就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现代化源于西方:◆英国是欧洲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是世界现代化的发源地.由英国现代化开始,人类各个民族先后被卷入现代化大潮的进程:◆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中的定位:第一次大浪潮(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由英国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业化过程。第二次大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工业化向整个西欧、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同时在非西方世界产生强大的冲浪,拉开非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序幕。——中国进入现代化行列第三次大浪潮(20世纪下半叶),发达工业世界向高工业化升级与欠发达世界的大批国家卷入工业化的过程。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开创了一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后,现代化扩散于全球。三、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1、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现代化思潮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研究落后国家如何以西方为榜样(照搬西方)实现现代化——西方中心论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德国)藤尼斯、帕森斯、艾森斯塔德、阿尔蒙德、英格尔斯、亨廷顿等都属于经典现代化理论家。最为著名文化命题——“只有基督教新教文化能够产生资本主义精神或理性资本主义,而儒教、道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与文化都不行。”高度赞扬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论证了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合理性。新教抛弃了天主教的伦理训诫,认为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活方式,不是用修身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个人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任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在具备道德品行条件下,追求金钱利益是处于上帝恩宠之中的。“物品分配的不平等是神圣天道的一项特殊安排。”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建立在新教伦理基础上的一种精神。韦伯对此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为例进行了论证:资本主义精神——功利主义——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美德。“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要记住,金钱具有滋生繁衍性。”在现代经济秩序中,只要干得合法,赚钱是职业美德和能力的结果。批判了把获利看成耻辱的观点。建立在新教伦理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精神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反对不择手段,主张遵守一定的规则。第二,也主张禁欲,但这种禁欲与天主教不同,称为世俗禁欲主义。即反对天主教禁欲主义那种激烈地反对获取世俗物品的活动。世俗禁欲主义主张控制消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明显的缺陷:1)将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化。2)在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关系上,以西方为中心,将后发国家置于被动的僵化的思维中。3)忽视各国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条件,忽视民主差异。2、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回答(“不发达理论”)不发达理论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多。”“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东方属于西方。”落后国家必然从属于(依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但马克思最终落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阶段性。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启蒙思想家截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又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即落后国家在拥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前提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辩证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解释力。第二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家:如,【德国】罗莎·卢森堡、【苏联】布哈林等不否定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主要论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剥削,而且认为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一部分国家处于不发达的根源。第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依附理论”诞生1)激进依附理论——“激进的”“左派”的依附理论,代表人物:[德]安德烈·弗兰克;【埃及】阿明等认为“不发达”与“依附”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依附格局中,中心国家不仅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剥削外围国家,而且塑造了外围国家的内部结构,障碍了外围国家现代化进程。依附对于现代化来说是一条死路。落后国家要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脱钩理论”。2)依附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沃勒斯坦【新马】等。主要观点是:承认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的依附性,以及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经济剥削。同时还认为落后国家可以在付出代价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发展,并且也不能不走依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的必然性:1、西方中心论是错误的,但全球化是真实的和不可避免。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所谓世界历史形成即全球化过程。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结论:全球化要求所有民族国家,只要它不想灭亡都必须开放。中国的教训:因对西方文明仇视、排斥、警惕——封闭和落后。2、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以洋务运动为起点,整整落后于西方一个世纪——现代化的类型—后发外源—追赶形态,需要参照,必须对外开放。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只能以西方现代化的模式为参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由于追赶:——必须学习外国经验—开放由于追赶——大跃进【错误与国情】中国近30年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个成就证明: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现代化规律。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1、中国在落后条件下提前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先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落后的生产力【1956年,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但并未拥有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未经过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2、中国建国后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必然结果学习苏联带来的严重后果——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历史的逻辑:不改革经济体制,现代化走入死胡同;而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向资本主义退却——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1、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现代化要求政治、经济协调发展。2、跳出苏联模式的必然要求。高度集权与个人崇拜、党内民主不健全、阶级斗争扩大化等——与现代化相悖。3、后发国家现代化进
本文标题: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4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