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科学课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肯定,学生在愉快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一)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过往的课堂,往往是老师做主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提问的形式也多是一问一答,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不再是旁观者。在学习《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中,我让每一个小组将十几种动物进行归类,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内产生了激烈的讨论。镜头1:生1:“鸡”应该属于哪一类的动物?生2:鸟类生1:不对,鸡虽然有翅膀,但不会飞,应该不属于鸟类。生3:其实早期的鸡是会飞的,只不过成为家禽之后,翅膀退化了。生1:那飞行的能力不能构成是鸟类的分类标准。生4:对,鸵鸟也不会飞。镜头2:生1:两栖类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吗?生2:“鸭子”既能在水里游,有能在地上走,它和青蛙是不是一类?生3:别急着下定论,我们来仔细分析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吧!生1:青蛙的幼体是蝌蚪,生活在水中,呼吸器官是腮。长大后变成青蛙,这时候的呼吸器官就变成肺了。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生2:那“鸭子”跟青蛙不是同一类的动物。经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而且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深化,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小组合作学习,为科学课堂注入一股新的力量,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寻求科学的真谛。(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面对共同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见解,产生思维的碰撞。学习《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课中,课前我让每一个小组通过调查走访、网上搜索资料等方式,初步认识太阳能热水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设计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课堂上大家各抒自见,有的小组在太阳能赛车的启发下,在易拉罐的外面包一层镜子,上面再放一个放大镜,起到聚焦太阳能的作用。有的小组模仿“雷达”装置,用一个盘子,中间立一根铁杆,铁杆上放一个易拉罐,外面贴上黑色的纸,阳光照射到盘子上后再集中反射到杯子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小组不断改良自己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锻炼了每一个人的才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三)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今的社会,讲究的是团体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合作、乐于交流,将会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更是激励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自己小组争光。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一)没有合理的学习时机,走形式化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一些老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单纯为了追求某种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盲目推行小组合作模式,简单的小组成员拼凑,学生凑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课堂的表面气氛是热烈的,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一节课就在吵闹声中结束了,这样显然是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宗旨。(二)没有充分的讨论的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应该与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成正比,不能一刀切规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幕,学生正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但老师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匆匆忙忙打断学生的学习,挫伤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学生敷衍了事的陋习。(三)小组分工不明确,投入程度大相径庭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占据主导的作用,一手包办小组全部的学习任务,学困生往往被冷落在一旁,发呆者比比皆是;有的小组因为意见不合难以完成任务,最终吵闹收场;有的小组学习效率偏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明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一)合理分组,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小学生都处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阶段,但因为生活环境、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学科的合作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科学课堂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根据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小组成员间互补优势,互相促进。小组的成员的确立,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所教班级的学情,初步合理构建合作小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动态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按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二)明确规则,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教学方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实验,但老师没有讲清楚讨论目标和实验要求,课室会一窝蜂进入到一个热烈的讨论气氛或者分组实验的场面,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小组合作是乱而无序的,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并通过长期有序的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分工明确,各有职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内设立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评分员各一名。小组长:统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管理好小组纪律。实验员:明确实验仪器、实验步骤。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合作中讨论或实验的结果。汇报员:将记录的结果、发现的现象进行汇报交流。评分员:依据小组合作时成员的学习态度、实验能力、参与率、交流的质量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分。小组岗位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而设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尝试多方面的发展。2、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聆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中获得成长。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我们往往会惊讶地发现,部分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但碍于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展现自己。但在轻松愉快的小组合作氛围,面对学习伙伴,学生都喜欢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每一次的小组汇报,先让汇报员充当小老师上台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疑问的学生只能通过举手示意小老师解答,不能中途打断小老师的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有利用学生独立地去思考,更不容易分神,造成课堂的无序。3、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合理分配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明确讨论的目的、实验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质疑和解疑。在活动的过程,老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能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匆匆打断学生的合作。学习三年级《蜗牛》一课中,课前我让小组根据蜗牛的生活环境,到户外把小蜗牛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按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员结合小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进行填写内容填写。记录表主要记录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画一画,我的发现、我的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兴致特别的浓厚。而且学生更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汇报的时候,我让每一个小组在前面小组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有的小组在汇报蜗牛的运动方式的时候,说到蜗牛依靠腹部缓慢地爬行,其他小组纷纷举起小手说,“我还发现了小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痕迹。”“我们小组摸了一下,粘粘的。”经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十分顺畅,学生成了课堂的小主人,自主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探究。(三)多元的评价机制促发展1、老师的评价。在小学阶段,我们鼓励“赏识”教育,每一个孩子身上有闪光点,我们老师要善于去挖掘,并加以赞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短小精炼的字句、手势进行表扬,竖起大拇指,“你的回答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小眼睛!”“真不错!”等。2、生生互评。每一个小组设立的评分员,可以根据成员在小组合作时的学习态度、实验能力、参与率、交流的质量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分。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赞赏别人的同时,也学会面对自己的不足。3、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勇于面对自身的缺点,并激励学生在往后的学习当中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善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我相信有一天,每一个老师都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本文标题:科学课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8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