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夏商周服饰.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远古变化至今的过程,把握中国服装变化的内在规律。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特征,总体把握中国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开拓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了解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绘制。难点: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建议本章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观看相关电教片为辅,学生重点必须掌握以下内容:1、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2、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绘制。3、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一、社会背景二、服饰制度第二节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一、夏商周时期服饰(一)男子服饰(二)女子服饰二、冠帽鞋履三、军服第三节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一)服饰材料(二)织绣技术二、服饰纹样与色彩三、首饰与佩饰四、发式与化妆第四节、夏商周服饰专用名词图释一、笄二、裈三、蔽膝第五节、夏商周典型服装裁剪方法与缝制工艺简介.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一、社会背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夏商周----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二、服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礼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皮带开始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由于征战频繁,军人服饰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前后有裆,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第二节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一、夏商周时期服饰(一)男子服饰1、礼服(1)冕服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等重要场合要穿礼服——冕服。它由冕冠和礼服组成。以最典型的冕服而言,冕服包括冕冠、礼服、腰带、蔽膝、赤舄(红色的鞋子)。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黑色,象征天;下裳用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冕服最典型的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冕冠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戴在头上,后面略高,大致为一寸左右,这样就使冕冠略向前倾斜,象征着帝王,要向臣民俯就,惦记臣民,尊重臣民,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板上面涂黑色,下面涂黄色,象征天玄地黄。冠的前后,还有成串的垂珠,象征岁月流转,前后一般各十二串。礼仪的轻重,等级的差异,垂珠的串数也不同,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别。每一串垂珠,都用五彩玉珠和丝线穿成九颗或十二颗。戴冕冠时,要用簪子固定,耳上方还要垂下的两个小珠,叫做充耳,用以提醒君王,不要轻信谗言。.蔽膝冕服中称芾(音福)祭服中称黼或黻其他服装韦韠(音毕).赤舄(音系)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屦(音巨)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冕冠舄屦冕服构成.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征性。.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净,“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弁(biàn)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玄端为夏商周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制度(上衣下裳)”的体现。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玄端的图解.2、常服(一般服装)(1)深衣古代凡是礼服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称为「深衣」。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的材料多为白色麻布,祭祀时则用黑色的绸,也有加彩色边缘的,还有的在边缘上绣花或绘上花纹。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男女、文武、贵贱皆穿衣裳相连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三角形→背后束带长→踝或地衣裳连属制。.深衣示意图.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穿曲裾深衣的女子...(2)袍袍是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男子袍较为宽松,袖子有宽、窄两式,领子呈矩型。这个时期因为还没出现纽扣,所以一般在腰部系带,并在带子上悬挂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在穿着者的腹部,还常常佩戴一片上边窄下边宽的斧形装饰布,它原本是用来遮羞的,后来则演化成表示着衣人“决断”的象征物。.左图战国楚墓出土花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右图为穿袍的贵族女子壁画。..襦是比袍短一些的夹衣,褐是一般百姓穿的粗布襦衣襦的形制.(3)禅(音单)衣单衣是单层没有里子的薄衣,衣身、袖子和下摆都是平平直直的样子,没有孤度。.3、胡服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胡服(上衣下裤制)短衣长袖袖窄长裤裹腿革带革靴.窄袖短袍加束革带的胡服示意图...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二)女子服饰1、礼服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国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和国王冕服那样分成6种规格。(1)袆衣:为王后祭先王的祭服。周礼中袆衣为玄色,彩绘翟文(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纱”(2)褕翟:为王后祭先公和侯伯夫人的祭服,服色用青色。(3)阙翟:为王后祭宗庙祭服,服色用赤色。(4)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的礼服,也是诸候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色用黄色。(5)展衣:王后礼见王及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色白色。(6)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为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色为黑色。其中前三种为祭服,这六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女性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这6种礼服的头饰也是不同的。(7)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袆衣中的彩绘翟文.2、常服(1)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曲裾深衣..(2)襦裙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襦裙的形制.二、冠帽鞋履(一)冠帽古代的帽大多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只能盖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男子辫发,蓄发不剪。女子辫发,戴髻。冠巾出现于商,有束发器、帽箍、帽等形制。女子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冠帽的类型.(二)鞋履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等。男女的鞋子是一样的,周朝政府设“屦人”来管理王和后的鞋子。诸履之中,以舄为贵。.三、军服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军戎服饰.商代铜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辽宁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盔.第三节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一)服饰材料夏商周时期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棉,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主要表现在:服饰用料发展,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服装色彩观念改变,稳重、华贵的紫色,被视为权贵和富贵的象征,取代朱色成为正色;工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人们普遍采用丝织品代替细麻布。麻织物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衣着用料。.毛织物和棉布,最早就是少数民族作出的贡献。迄今可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毛织品,是1960年在青海省兰诺木洪出土的四千年前的毛布和毛毯残片。华夏民族经历过渔猎生活,早就懂得利用兽皮做衣料。古代的裘,是连皮带毛一起处理制作的,而且毛是向外的。.(二)织绣技术夏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还有棕色和褐色为辅,也少量用蓝、绿等冷色。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夏商周时期织绣残片.二、服饰纹样与色彩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以龙凤、动物、几何纹等为主,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图案当中,常常用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等穿插其中,使整体纹样生动灵巧,繁而不乱。纹样多以刺锈工艺完成。.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春秋战国时期纹样.春秋战国时期织绣残片.三、首饰与佩饰首饰和佩饰是服装中最具光彩的组成部分,从服饰艺术的历史来看,首饰和佩饰比衣服渊源更早。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的美丽雕玉。.玉笄.玉兽面纹梳.玉玦颈饰.新石器时代玉瑗.指环.腰饰带钩这一时期的贵族非常喜欢把带钩作为一种装饰,这种风气使得带钩的形式更加多样,制作也日趋精美。除了束腰和装饰功能以外,带钩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悬挂宝剑、镜子、印章或其它物件。带钩做工精致,已成为战国时期新兴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种变化,但钩体都作S形,下面有柱。.带钩.带钩:包金嵌玉银带钩.带钩.带钩.镂空活环套扣的玉佩战国鹰鸟顶金冠.第四节、夏商周服饰专用名词图释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
本文标题:第二章夏商周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4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