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国贸简答题、案例分析及名词解释
简答题:(一)、技术性差距理论:1、技术差距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首次提出。技术差距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2、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3、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技术创新有两种:一种创新是新工艺,能够以更节约的方式生产现有的产品,另一种是能够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改进或者能够生产全新产品的技术。b先进国家通过技术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c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4、它具有需求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性5、结论: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6、评价:引入技术创新因素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现象,这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重大突破。但它没有解释技术差距的规模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或者技术差距究竟是如何随时间而消失的(二)、规模经济的意义: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模收益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增,它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优势:a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理论上称“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b随着产量不断增加,递增规模报酬达到顶点(最佳规模),产品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在一定范围中,平均成本不再因产量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报酬不变”。如果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平均生产成本会因规模过大、管理与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即最后阶段的“规模报酬递减”、“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产量扩大下降、不变、上升呈U字型。(三)、比较优势理论:1、基本假设(1)两国家、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2)资源禀赋水平不变;(3)生产要素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4)劳动价值论:用劳动投入衡量商品价格;(5)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给定,且存在差异;(6)规模报酬不变;(7)充分就业;(8)完全竞争;(9)没有政府干预(10)没有运输成本2、相对生产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最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3、比较优势的衡量有三种:a相对劳动生产率(假设布投入量是αc,酒劳动投入量是αw,则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αc/αw),相对劳动生产率越大,则具有比较优势,b相对成本,相对成本越少,则具有比较优势,c机会成本,一国在机会成本较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部分该商品换取本国机会成本较高的,即比较劣势产品。4、评价:积极意义:a继承了绝对成本说的科学成分,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b突出贡献在于:无论参加贸易的双方国家各自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技术力量强弱,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分享到各自的经济优势,从而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c它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局限性:缺乏动态分析,比较优势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大大削弱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差异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受许多因素制约,所以,比较成本说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现象。仅考虑了一个生产要素:劳动,过于简单化,机会成本不变和现实有很大出入。(四)、机会成本理论:A机会成本由奥地利学派提出,称替代成本。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增加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B假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则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价格。因此,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的比较优势所在,贸易双方可据此展开互惠贸易。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于Y的价格,即PX/PYC机会成本理论认为,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机会成本较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部分该商品换取本国机会成本较高的,即比较劣势产品。(五)、新古典贸易学相对于古典贸易学单一要素推广至2要素或多要素;机会成本不变推广到机会成本递增;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贸易的基础、模式及影响。(六)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A基本假设条件1.“2×2×2”模式。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同种技术。3.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即X的K/L比例低于Y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4.规模收益不变。(其含义是,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资本和劳动搭配的比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在相同生产条件下,增加劳动和资本数量的比例与增加产品产量的比例相同。)5.两国生产不完全专业化。(这意味着即使是自由贸易,任何一国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两国将继续生产两种商品。这一假设也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没有一个国家是“非常小”的国家。)6.两国有相同的消费偏好7.两种商品和要素市场存在完全竞争。(其含义是: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任何人都不能影响商品和要素价格,而且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国内任何地方的所有商品和要素价格情况了如指掌。完全竞争也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8.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流动,而在国际间不流动9.无运输成本、关税或其他阻止国际贸易自由流通的障碍10.两国的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其含义是,在两国中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这意味着,每一国的总进口额等于其总出口额。B、H-O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都生产那些能够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饶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甲国劳动力丰富,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X,乙国资本丰富,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Y。C、H-O定理的意义1、它把各国之间相对要素的差异或要素禀赋独立出来,作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或决定因素2、H-O定理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即从该要素丰富的国家输出到该要素稀缺的国家。3、H-O定理同样适于国内贸易,特别象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更应该注意发挥不同区域的地区优势。(七)、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意义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是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关税将增加在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丰富要素所有者倾向于是“自由贸易的拥护者”,稀缺要素所有者则更倾向于支持贸易管制。(八)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intermediarytrade)或再输出贸易(Re-Export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品的生意,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易手进行的买卖。这种贸易对中转国来说即是转口贸易。贸易的货品能够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在第三国不通过加工(转换包装、分类、选择、收拾等不作为加工论)再销往消费国过境贸易是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通过第三国,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九)、偏好相似理论:主要观点:H-O理论只能解释密集使用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从供给角度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要从需求角度分析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国内已经存在大规模需求的产品)的基础上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平均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消费者行为假设(1)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2)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消费偏好也相同;推断:根据上述的假设,可以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评价然而,仅从需求的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工业国之间竞争性贸易现象,其说服力不强。一般认为,应将偏好相似理论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比较全面的解释。然而,仅从需求的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工业国之间竞争性贸易现象,其说服力不强。一般认为,应将偏好相似理论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比较全面的解释。(十)象征性交货与实际性交货象征性交货(SymbolicDelivery):是指在买卖双方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卖方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将货物装上运输工具或交付承运人后,并向买方提供包括物权证书在内的有关单证,凭承运人签发的运输单据及其他商业单据履行交货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CIF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性交货术语。是指卖方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将货物实际置于买方控制之下,作为履行交货义务,此时买卖双方或其代理人必须直接接触,办理货物的交接,即买方上门提货或卖方送货上门。比如“工厂交货(EXW)”;“目的地港船上交货”(DES)等均属于实际交货类的贸易术语规模经济的案例分析假设第一个在中关村开业的电脑销售公司只有一间铺面,每天出售一台电脑。设在北京郊区的电脑生产基地不得不专程开一辆车将这台电脑送到中关村,收取100元。如果该公司增加了铺面扩大了规模,每天能够出售10台电脑,此时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只需用一辆车子将这10台电脑运送到中关村,那么,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就只有10元,由此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内部规模经济。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这些公司可以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支付10元就够了。由此产生的成本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术语案例分析1、1996年某出口公司,对加拿大魁北克某进口商出口500吨三路核桃仁,合同规定价格为每吨4800加元CIF魁北克,装运期不得晚于10月31日,不得分批和转运并规定货物应于11月30日前到达目的地,否则买方有权拒收,支付方式为90天远期信用证。加方于9月25日开来信用证。我方于10月5日装船完毕,但船到加拿大东岸时已是11月25日,此时魁北克已开始结冰承运人担心船舶驶往魁北克后出不来,便根据自由转船条款指示船长将货物全部卸在哈利法克斯,然后从该港改装火车运往魁北克。待这批核桃仁运到魁北克已是12月2日。于是进口商以货物晚到为由拒绝提货,提出除非降价20%以弥补其损失。几经交涉,最终以我方降价15%结案,我公司共损失36万加元。•本案中的合同已非真正的CIF合同–CIF合同是装运合同,卖方只负责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装上船之后的一切风险、责任和费用均由买方承担。–本案在合同中规定了货物到达目的港的时限条款,改变了合同的性质,使装运合同变成了到达合同,即卖方须承担货物不能按期到达目的港的风险。2、新加A公司与中国C公司订立CIF(上海)合同,销售白糖500吨,由A公司保一切险。为联系货源,A公司与马来西亚B公司订立FCA合同,购买500吨白糖,合同约定提货地为B公司所在地。2000年7月3日,A公司派代理人到B公司提货,B公司已将白糖装箱完毕并放置在临时敞蓬中,A公司代理人由于人手不够,要求B公司帮助装货,B公司认为已履行完应尽义务,故拒绝帮助装货。A公司代
本文标题:国贸简答题、案例分析及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6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