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第六章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内容:*“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1、以前的战略目标一、“三步走”发展战略(1)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2)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个目标可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大约再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3)1975年,周恩来向四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发展战略思想进一步完善阶段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阶段第一、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出第一阶段(1979—1982年)第二阶段(1982—1987年)第三阶段(1987—至今)2、“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图示2000年2050年90年80年温饱小康富强(人均800美元)(人均4000美元)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到下个世纪时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26页我们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1页3、新“三步走”战略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的进展,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新“三步走”战略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第三步战略步骤的具体规划新三步走(一)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小康基本标准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小康基本标准中国建立小康社会的难点讨论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4517.88964.418457.958478.189404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单位:亿元)4608351634485471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单位:元)(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科教更加进步民主更加健全经济更加发展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2、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历史意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等诸多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0102030405060一产二产三产一产50.540.339.435.232.430.128.427.120.520.419.118.617.7二产30.620.931.340.545.748.543.141.648.849.55049.349.3三产28.630.129.324.321.921.428.531.330.730.130.932.1331952195719621970197519801985199019951996199719981999我国历年一、二、三产在中所占比例单位(%)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3)促进服务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活动,具体指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新闻广播、行政、国防、社会事务、娱乐及个人服务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二、繁荣农村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农问题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持为奠定工业化基础提供资金的“原始积累”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工业原料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的劳动力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市场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农村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积极性不高(4)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5)入世后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6)农村社会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营体制的要求(7)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越来越适应不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2、我国农业的现状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3、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着重提高大中城市功能,扩大人口容量。第三,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四,繁荣城镇经济。第五,积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0102030405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工业化率城镇化率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远意义(1)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2)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3)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东部、中西部面积分别占10.7%、89.3%东部、中西部人口分别占36.7%、63.3%东部、中西部的自然条件中西部地区的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煤炭资源分别占全国94%、51%、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东部上述资源奇缺,仅占全国的3-8%左右东部、中西部的自然条件年递增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东部中部西部(1979—1994年的15年间)019.88%16.2%15.78%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0.67:0.551:0.54:0.43(1979—1994年的15年间)广袤的西部,充满神秘与诱惑;富饶的西部,充满机遇与挑战。西部开发的号角是惊蛰的春雷,是润物的春雨,是人民的呼唤,是时代的必然。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亿;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10000多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战略和国防地位十分重要。西部概况西部大开发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2000年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抓住时机,着眼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今后西部开发重点北部湾沿海地区;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长江干流中上游沿海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中上游沿海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等。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1、速度与效益、质量2、结构与速度、效益产出投入尽可能多尽可能少经济总量失衡通货膨胀严重开发热金融热92—94年盲目扩大投资房地产热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技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增长。实质: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使用效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实质: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第一,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集约型经济增长。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12.710.59.68.87.87.180.61.43.61.9-1.10.81.73.522.44.44.44.258.88.97.15-6.710.98.84.12.31.24.42.34.54.74.32.72.33.52.52.33-10-5051015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英国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同世界有关国家的比较一、科学技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1、提出2、内涵3、意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科技×科技+科技“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指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1、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我们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5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