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
PilotOperation经营探索56农村金融研究January2015关于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当前,移动互联网引领着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新一轮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形成移动金融,借助移动终端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行业创新最活跃、成长最迅速的新兴业态。移动金融的新特点(一)移动金融顺应了移动用户迅猛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1季度,国内手机用户已近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6.71亿。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我国移动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央行数据显示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4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完成9.47亿笔,金额4.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倍和1.37倍,相比之下,网上支付业务同比增长只有16%。移动支付交易量增长速度已经远超传统的网上支付业务。移动渠道将逐步替代PC终端,成为主要的客户接触方式。(二)“口袋银行”将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移动金融改变着客户使用习惯,重构了客户价值体系。目前,电子渠道业务在多家银行业务占比超过70%,移动金融市场规模超过1650亿,交易量、客户群都呈井喷式增长。同时,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平台等新的竞争参与者改变了竞争格局和态势,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不再明显。服务去网点化、消费支付移文/陈尚元动化和金融服务垂直化是未来金融业变革的方向,从实体银行、网上银行走向“口袋银行”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加快转型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三)移动金融以低成本实现全覆盖移动金融具有长尾效应,边际成本低,在控制成本、获取信息、运用大数据方面有天然优势。纵观国内外,以往商业银行受到技术手段不足、银行账户拥有率偏低以及实体网点稀少等条件制约,难以覆盖基础环境相对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客观上无法满足特定区域人口的金融需求。移动金融借助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填补银行实体网点不足的空白,成为银行业降低成本、拓展金融服务范围的有力举措。(四)移动金融全天候、全方位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网上银行相比,以手机银行为代表摄影:胡卫东DOI:10.16127/j.cnki.issn1003-1812.2015.01.014PilotOperation经营探索农村金融研究57January2015的移动金融突破了空间的局限,能适时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随着重力感应、二维码识别、手机定位等新技术不断融入移动金融业务,手机购物、NFC手机支付、线上线下交易等新型服务手段层出不穷。移动终端从单纯通讯工具向移动交易平台和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演进,移动金融的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在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的覆盖能力上,将全面超越传统网银服务。移动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一)非金融企业已捷足先登以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代表的非金融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对驱动移动支付在市场营销、成本控制、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创新,支撑移动支付从简单的支付结算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尤其是在远程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通过挖掘用户需求,创新支付场景,将支付与基于空间的位置服务(LBS)相结合,迅速聚拢了大量用户,已在移动金融发展中获得先机。(二)移动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务发展非金融机构依托移动金融快速崛起,对资产负债、支付结算、中间业务、融资服务等银行核心业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渠道、资金、客户关系等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加剧,移动金融的替代效应日趋显现,传统金融业务市场份额萎缩或被瓜分,银行利润空间不断收窄。如果固守传统阵地,银行业今后可能陷入难以生存的境地。只有适应新变革、运用新技术,及时调整经营理念、管理架构、运营模式,银行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三)移动金融产品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广义的移动金融包括移动银行、移动证券、移动电子购物、移动缴费等内容。目前各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主要侧重于将网上银行向移动终端移植,例如移动支付、移动企业业务等,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各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技术单一,服务趋同,同时国内缺乏针对金融产品创新的专利保护,产品创新者不但要面临市场不确定的风险,还要面临模仿者的追赶,这种情况不利于金融产品持续创新,从而制约了移动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应对策略和路径选择为赢得移动金融这片战略蓝海,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把握移动金融的特性和发展趋势,在创新策略、经营管理、平台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重点着力,大力推进移动金融建设与发展。(一)以市场为导向,理顺经营体制机制移动金融不断催生新的金融产品,超出了传统银行业务条线的范畴,体现了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移动金融的发展瞬息万变,对运营管理、产品研发能力要求极高,在传统的业务机构设置下,往往囿于部门利益,行内资源难以整合到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亟待从组织层面理顺移动金融业务架构,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体制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和政策激励,提高决策效率。商业银行应将移动金融作为经营转型的战略抓手,推进移动金融产品的研究、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同时,可借鉴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专业化运作团队的建设,力争打造一支前、中、后台全覆盖,业务和技术一体化,集“市场需求、产品研发、业务管理和运营保障”四位一体的专职团队,构建迭代式研发、矩阵式管理机制,实现产品快速开发投产,确保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对产品和体验的迭代改进,以及对客户服务的持续跟踪。(二)坚持移动金融创新策略,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创新力、数据挖掘和高灵敏的市场反应度,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资源、经验和专业人才。在移动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及金融服务的契约关系,也没有改变金融固有风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是顺应互联网新特点,勇于变革、敢于尝试,着重关注三方面的创新:第一,创新移动金融的发展架构和支撑模式,创新移动支付方式,拓展移动支付场景,形成自主可控的终端管理,将移动银行建设成客户摄影:胡卫东PilotOperation经营探索58农村金融研究January2015移动生活的核心入口;第二,运用大数据技术,利用商业银行客户基数庞大的优势和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及时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围绕客户需求快速定位,抢占市场先机,争取竞争的主动权。同时,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和监管政策变化,判断客户的金融风险,有效化解各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第三,优化现有的移动金融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移动金融产品线,切入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定制化服务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进而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三)依托两个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管理、快速响应、跨平台协同的移动金融技术支持体系随着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成熟,开放、合作、共赢已成为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的共识。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应从全局的高度、从移动支付生态圈的角度谋划布局。要独立自主发展综合性移动金融,打破行业约束,谋求与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为广大客户提供支付、理财、信贷、社交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同时,加快基础性的移动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加强技术前瞻,开拓新的支付功能。一是以移动支付为核心,打造移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产品主要包括核心金融类、金融增值类及生活服务类三个领域。各银行在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移动理财、移动缴费等金融服务上趋向一致,功能差异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类领域。商业银行应重点建设移动金融生活服务平台,通过推出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生活服务,提供B2C商城、机票、电影票、手机充值、医疗挂号等支持快捷支付的便民生活服务,并将智能手机的LBS服务以及二维码、重力感应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创新应用到手机银行中,探索新的支付方式。未来还应不断拓展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应用场景,充分利用银行的线下机构网络,连接线上线下用户和商圈,打通移动渠道、PC渠道和物理网点,实现流程协同和信息共享,最终使每位客户都能随时随地享受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快自有渠道建设,构建移动金融云服务平台体系。目前商业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主要依托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和移动理财等模式和渠道,其不足在于客户视图难以统一,用户导入能力不足,各分行的营销力量难以整合。商业银行可根据云计算的SaaS理念(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实现移动金融核心功能服务化,包括TSM服务、二维码服务、位置服务、商户服务、用户行为数据采集等,通过统一的移动金融云服务平台提供给客户使用。在基础设施层面,要做好OTT通讯平台、TSM可信服务平台和内嵌SE终端安全模块的定制化手机研制等基础性工作。在产品和应用层面,整合移动终端应用,解决移动用户的服务流程问题,并形成面向产品的统一后台服务体系和一主多辅的前端渠道格局。用户可实现“一点注册、多渠道开通”,同时通过简单客户端访问,可降低对客户端配置的要求。此外,建立面向全行各部门和各分行、面向存量客户和他行客户的开放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各产品客户资源,形成统一客户视图。从源头把握入口,真正形成自主的用户体系。在此基础上,加速移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四)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筑牢移动金融的安全防线一是要不断创新安全认证方式和安全技术手段,提高终端安全认证的防窃取、防篡改、防重放、防伪造能力。移动金融是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性金融体系,包括了多系统的适用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商业银行应建立可控的安全终端,提高业务系统安全认证方式的兼容性和安全性,满足多平台操作环境的安全需要。短期内改善远程支付的安全认证方式,长期要实现向近场支付的平滑过渡。目前,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通用U盾、通用K宝等跨平台安全认证工具,在移动金融终端安全认证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高等级认证介质的渠道支持能力全面覆盖传统的PC端和新兴的智能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使用安全性取得质的突破,使得拓展更多移动金融业务成为可能。二是维护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为移动金融奠定稳定发展的基础。卓越的用户体验不仅保证“易用”,还体现在“好用”上。要做到“好用”,必须减少系统维护时间,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新形势下,加强移动金融相关的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建立一个适应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高容量、高性能、高弹性、高安全的基础运行架构,对支撑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建设自主的移动金融开放平台,统筹解决客户便捷性与安全性的需求。同时将平台接入人民银行、银联以及同业安全可信的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快速扩大业务流量提供新渠道,为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安全保障。移动金融开放平台建设将提高银行快速响应移动场景建设能力、终端自主可控能力、市场渗透和行业协作能力,有效改善客户体验度,为银行业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石。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
本文标题:关于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7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