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川师范大学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周期训练理论的献综述所修课程名称:现代训练理论基础修课程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2011年12月任课教师打分:任课教师评阅意见:任课教师签名:年月日________体育________学院___2011___级___运动训练______专业姓名_____张栋____学号_____20111711006___………………………………(密)………………………………(封)………………………………(线)………………………………周期训练理论的文献综述(张栋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学20111711006)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周期训练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阐明,从而更近一步的了解周期训练理论,更好的指导运动实践打下理论依据,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周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刷新创造更好更多的世界纪录,充分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周期训练理论的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关键词:周期训练大周期小周期前言: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创建了训练周期理论。近40年来这个思想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年代、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竞技体育发展的水平、比赛的制度和系统等众多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解释不足,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规律缺乏科学的方向指导。在现代竞技体育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总结以及新的训练、理念和系统的探索,对于竞技体育教练员、科研人员的训练思路和观念的更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能容1.周期训练理论定义周期训练理论是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创建,70年代初提出来,这一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特点所总结出的一种训练规律。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他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以及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该学说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直到目前它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20世纪70年代初,不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就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沃罗比耶(俄,1971,1977)指出,为什么先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这种转换是不可信的。Tschiene(1980,1985,l991)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从1965年以来,Matwejew不顾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地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Vemhoshanskij(1985,1998)对Matwejew的周期论进行了全面激烈的抨击,他在“运动训练周期论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中的终结”一文中指出,一个训练系统的建立依据不是在逻辑和经验基础上,而是更多地借助于生物学的知识。Matwejew的周期论不适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特别不适合球类、耐力性项目、体操及在田径中的快速力量性项目等。1988年原苏联训练学学者博伊科(Boiko)和维尔霍山斯基对“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在德国以施纳(Tschiene)为代表的一些训练学学者不仅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了博伊科等苏联学者的学术论文和观点,而且也参加了对该理论的“围剿”。他们认为,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从一开始就忽视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标,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一般性训练以及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基础的做法,无论从训练的形式上,还是从强度上均脱离了专项的要求。另外,机体对外来刺激的适应具有较强的专一性,长期非针对性的训练无法使机体的生理负荷达到或接近机体的专项适应储备能力,所以机体不仅不会产生符合专项要求的适应,而且很可能与之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导致运动成绩的下降。目前,训练学界对“训练周期”理论的观点主要有:(1)马特维耶夫对这一理论的创建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该理论对运动训练实践曾经起过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否认的;(2)关于马特维耶夫理论的争论焦点仅限定在优秀运动员训练的范围,该理论对青少年后备力量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受到冲击;(3)大量理论分析(如适应理论等)和训练实验的结果说明,传统的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已不适合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一些运动员在进入高水平范围后,运动成绩长期停滞徘徊,无法达到世界级水平的原因,非常可能与该理论对训练的指导有关。2.周期训练原则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以周而复始的方式进行,后一个循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使运动员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创造专项运动优异成绩。比如,在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在安排上要进行调整;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比例也应有所不同。3.训练周期理论的内容和实质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Matwejew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全年的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的特征。4.周期训练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4.1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时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4.2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他认为,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训练阶段,却使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按季节的变化作为全年训练分期的依据有着很大局限性。但与赛前训练14—16周的“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相比,“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4.3现代分期理论理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14届伦敦奥运会至16届墨尔本奥运会期间,美国的台逊以比赛期为核心,把全年训练按时间顺序划分为:“非比赛期”(9月——次年3月)、“比赛前期”(3月)、“比赛早期”(4月)、“比赛中期”(5—6月)、“主比赛期”(6月中—7月中)、“比赛晚期”(7月中—8月中)等六个训练期。而前苏联学者克.赫.格兰登则首次提出了全年训练的周期结构,即将全年训练分为准备期、基本期和过渡期。至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另一位著名学者奥卓林提出了运动训练“周循环”、“阶段循环”、“全年循环”和“全年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使全年训练分期进一步具体化。奥卓琳的“周期性循环”和“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的形成和全年单周期训练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4现代周期训练理论的确立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前苏联的许多学者和教练员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对训练分期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时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并逐渐形成了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964年,列.巴.马特维耶夫发表了《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总结和概括50—60年代中有关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了他人的研究观点,科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期划分的原理,并对训练分期中有关训练的诸因素,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同时,他又针对不同时期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理论。比较典型的有:“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如:在准备期以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进入比赛期后则以突出训练的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到过渡期量和强度同时下降。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使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理论体系得以确立,而他也被誉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之创世人”。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思想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具有指导性意义。周期训练理论使体育训练周期训练的基本原理仍是现代运动训练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但从今天看来,马特维耶夫的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没有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发展,对理论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使得这一理论出现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特点解释不足的弊端。5.不同数量大周期安排的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同运动专项。5.1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随着人们训练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已经越来越少采用了。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1、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相应的项目。如马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2、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份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及速度滑冰等外冬季项目。3、技能主导类表现唯美性项目,如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这种安排就被称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我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邹振先,1980年为准备参加8~9月在欧洲举行的重大国际比赛儿制定了单周期双峰的年度训练计划,并获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三级跳远成绩由17.02米提高到17.34米,列1980年世界第二位。5.2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使总体竞技能力或竞技能力的某一个方面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把所获得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需要的方向上去,逐步从心理、生理,从技能、体能等方面培养最佳的竞技状态,在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恢复时期,总共大约5~7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一年便可安排两个训练大周期。体能主导类的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用双
本文标题:周期训练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7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