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拙政园拙政园王献臣言之:借潘岳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余自筮仕抵今,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卒,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王献臣想借此来暗喻浇园种菜是自己这个“拙者”的“政”事,取“拙政”两字命园,实寓园主人自我解嘲、超然物外之意王献臣罢官还乡之后,以宁真道观废址及大弘寺址建造拙政园,从此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该园选址虽居闹市中心,但园门一关,便是自己的一方天地,似乎在郊外的山林之中,尽可远离烦恼的尘嚣,而沉浸在流水潺潺,春草丛生,断桥垂钓,农舍鸡鸣,倚篱小憩,茅屋饮茶的世外桃源中这正是宦海沉浮了多年的士大夫们追求的理想生活,既无车马之劳,又不必离开家园就可享受田园风光、山林野趣,真是“不出城郭,旷若郊野”。现在拙政园位居全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7年12月,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九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境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秫香馆天泉亭波形廊宜两亭兰雪堂梧竹幽居时间回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对外开放的拙政园↓抗日战争,日伪江苏省政府↓太平天国,李秀成忠王府↓清•吴敬宅吴园、清•沈元振、汪美基书院、清•查世炎复园、清•王心一子孙归田园、清•叶士宽书院、清•蒋棨复园、清•王永宁拙政园、清•陈之遴宅拙政园↓明末•钱谦益拙政园、明•王心一归田园、明•徐泰时拙政园↓明•王献臣宅、拙政园园林设计师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号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工诗文书画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大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中四家”今“拜文揖沈之斋”,“文”指文徵明,“沈”指沈周即沈石田,沈周先生曾今是文徵明先生在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文徵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和《王氏拙政园记》即位于拜文揖沈之斋,他的字疏朗清秀,风骨自在;《千字文》置西部水廊内,系文徵明八十岁时所作的蝇头小楷,笔势空灵飞动,书法高超。王献臣德操高尚,博学多才,与当时吴中诸名士有着广泛的友谊,如沈周、唐寅、文徵明、王宠、徐祯卿等,尤其与文徵明过从甚密文徵明也对他极为推崇,对其才情颇为欣赏,对其仕途遭遇深表惋惜。二人屡屡徜徉于王氏拙政园中,吟诗作画,酬唱答谢,可谓知己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整个园林竹树翳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王献臣曾邀请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在拙政园的建造臻于完善之际,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献臣邀请文徵明依园中三十一景绘图作诗,即《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王献臣对此图册极为珍爱,在朋友游拙政园的同时,会拿出《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以增加游玩的情趣平江城位于江南平原,扼南北交通之要道平面为长方形,城内街道横平竖直,东西向与南北向的街道相交为十字或丁字形水道大多数东西方向,构成与街道相辅的交通网,使住宅、商店、作坊前街后河,是江南典型的水乡城市“槐雨先生王君敬止所居在郡城东北,界齐、娄门之间”今苏州古城娄门东北街178号2建筑风格及艺术特点(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园内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一组水院,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大多面积较小。而要在较小的面积内容纳大量的建筑物,又要有自然山水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冲突。而拙政园则不必担心此问题,拙政园面积大,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它有足够的空间供来建造各种不同功能和不同形式的建筑。在拙政园整个园中,一共有四十几处的园林建筑。这些建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在苏州,常见的园林建筑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厅、廊等等。拙政园的建筑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这些建筑类型是其它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所无法实现的。拙政园建筑的分布和形式建筑的重要意义它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从局部讲,建筑又往往成为景域构图的中心,这与英国,日本的风景式园林异趣。园林中的建筑是中国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欣赏功能: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等。2、组织游览路线: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在以建筑为主的内部空间,常以廊、墙、路、栏杆等组合成一条内部活动路线,这时建筑明显表现出它们的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已经来。正像《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题词是起点景作用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词,辞出而境生。”3感想中国园林同烹饪、山水画、京剧并称为中国文化四绝。中国园林在当今社会艺术领域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建筑史,中国园林式建筑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拙政园是苏州乃至中国最具盛名的私家园林,始建于1509年明朝正德年间,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有非常多的思想都经过人们的设计加工体现到了对住所环境的设置中,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在建筑当中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每一个不经意间被忽略的建筑细节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有名的园林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也是不言而喻,里面的建筑物应有尽有,有房子、有亭子、有走廊、有假山、有水、有植物等等,是为了体现居住此间的人的身份地位的与众不同,或是高官或是巨贾。经过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拙政园已经渐渐从最开始的王献臣的私家园林变成了映含着这四百年史的园林里程碑。但是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它初建成时的身影。中国的园林艺术滋生在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深受诗词、绘画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这一点在拙政园的设计中非常明显,不论是参加设计的文征明,还是它的拥有者王献臣在绘画、诗词、文学等艺术领域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尤其是绘画,通过我们看到的部分手稿以及绘画作品,都能看出其在绘画领域的高度。而在拙政园的设计中,我们也能通过它感受到设计者寄情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真实感受。王献臣从小就才华出众,明孝宗弘治六年被举荐入京应试,经过会试三场中式,登癸丑科毛登榜进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之职,掌管捧节奉使之事,操办颁诏、册封、抚谕、征聘等工作。由于精明能干,得圣上赏识,继而擢升为巡察御史。然而他执法无私,得罪了太监,被诬陷,连遭廷杖、系狱刑罚之苦,最后被谪贬岭南当驿丞,掌管驿站中的仪杖、车马、迎送之事,因此他看破了官场黑暗,不愿再在官场辛苦谋事,因此选择辞官回乡并修建了自己的拙政园,而说到王献臣的此番经历,我必定会联想到曾被他委托做拙政园设计稿的文徵明。文徵明文征明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而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心中悒悒不乐。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于是决心远离官场,57岁终于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他与王献臣相似的官场经历与感受使得他欣然接受了王献臣提出的拙政园设计委托。拙政园的设计蕴含着大量自然界的模仿与再生设计,在我看来,这些都无不与这俩人看透官场,转而追求平静自然的恬静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假使王献臣乐于官场周旋,他就不会费尽心力辞官归乡,并努力找到拙政园这一处并加以设计建造,那么拙政园是否还会存在?我觉得是不会的,它也许会变成另一个不知道会是什么名字的园林,但绝对不会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拙政园。又假如,文征明并不厌恶官场的各种腔调,那么王献臣也许不会委托他做拙政园的设计初稿,文征明也应该忙于官场而无暇应付其他事,那么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拙政园就该是另一个样子的拙政园了。园艺术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其中的造园手法也极其经典,空间的虚与实、藏与露、主景与配(次)景、抑景与扬景、对景与障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仰景、实景与虚景、内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等都在园中运用自如,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其中的一小点,我叫它“一步一景(移步异景)”,也叫“移步换景”。在拙政园中,它的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不一样的景色,这样,观赏中的人们每走一步都能观赏到不同的景色,每走一步都是不同的感受与心情。现在的拙政园辖地面积约83.5亩
本文标题:拙政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