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当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与宗教信仰的精神救赎之间的关系
当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与宗教信仰的精神救赎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消费社会也指后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象。当代消费社会下,人越来越“物化”。“物化”的含义是指在发达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控制人通知人的力量。客观方面指一个充满客体的商品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对立,即物的异化;主观方面指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自然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自我异化。物化的表现形式有:1、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或者抽象化,表现为人被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中,是物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2.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主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原因:由于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可计算的原则,人表现为服从机械的体系中的一部分,人表现为服从人的个性特性,创造性地位。)3.人的原子化,即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漠,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的有机的联系。由于人的数字化,客体化,人变为被动的存在,人和人有机联系被割断形成孤立的被动的原子。经济活动中的物化首先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劳动对象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只有在为了生计被迫出卖劳动力时,才能参与劳动活动,与劳动对象发生直接的、客观的关系,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中的客体,被迫忍受劳动过程的商品化和简单化,自身的能动性被埋没,从而被劳动过程“物化”了。这种劳动活动再也不是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快乐,它要将劳动者退化为物,成为由物来支配、用物来衡量其价值和尊严的物。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的规律。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愈来愈小的圈子中,使他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第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在政治领域中,随着物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和调整。这首先表现为合理化和系统化,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被合理的、系统的法律形式囊括在内。在总的法律体系内,名目繁多的部门法律、法规和条件等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为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尤其为了推动、巩固和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立法、司法、执法的部门与机构也纷纷建立。这样一来,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包括于法律范围之内,都受到国家机器的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整。其次,国家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合理,受制于其中的人的非人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随着资本主义政治领域的合理化、系统化,官僚机构下层工作人员的物化也不能幸免,他们的工作是“完全机械化的”、“无聊的”劳动方式,它非常接近单纯的机器操作,甚至常常在无聊和单调划一方面超过这种机器操作。另一方面这也是指,分工中片面的专门化越来越畸形发展,从而破坏了人的人类本性。因此,在国家官僚机构中同样存在着人的能力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的问题,一个国家雇员只是作为一种有能力的商品出卖给了国家机器。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服从,从而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当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进程中,与某些宗教信仰的精神救赎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人试图通过对绝对无限的信仰和崇拜以便从根本上克服和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精神生活方式。所以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宗教具有三个方面的本质特性:1、任何宗教都是以人的有限性的确认为基础,并以从根本上克服和超越这种有限性为目标。所以在基督教的学说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人的原罪说;在佛教理论中,首先阐述的也是人生“苦”的理论。正因为人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了对这种有限性的超越;虽然各种宗教提出的超越方式是不同的,但其目标却是一致的。在宗教看来,人首先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他只有有限的形体,有限的能力,只能占有限的财富,只能享有有限的寿命;然而人与其他事物不同,人不仅能够意识到这种有限性,而且还努力去超越这种有限性,他总是希望有无限的形体,有无限的能力,占有无限的财富,享有无限的寿命。正是这种人自身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潜伏着人生的巨大危机。一方面,以自身有限的能力去实现无限欲望的满足这本身就是不可能达到的;另一方面,人又只能以有限的能力去追求有限的事物,而对有限事物的追求也只能获得有限的满足,试图通过有限的追求获得无限的满足也是不可能的。例如在现实世界,人们总是热衷于追求金钱、地位、权势、财富、美女,沉迷于感官的快乐和现时的满足。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有限的东西,犹如过眼云烟,总是要失去的,把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也许能够带来暂时的幸福和快乐,但最终带来的则是无限的痛苦。而且对这种有限的东西,你获得越多,最终失去的也越多;在这过程中,你付出得越多,获得的暂时快乐越多,最终带来的痛苦也越大。令人遗憾的是,人自身的有限性不仅限制了他对人与世界终极本质的认识,反而使他把有限的东西看成是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看成是获得真正快乐与幸福的源泉,而看不到它正是导致无尽痛苦的根源。这就是我们从各种宗教理论获得的对人生的根本性认识。2、任何宗教都必然要确立一种绝对无限的东西作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对宗教来说,要满足人们对无限性的追求的需要,并不是简单地向人们指明一个无限的美好世界存在的地方,并提出一种走向它的途径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美好世界,它只能在现实世界之外去寻找,或者说在现实世界之外去建造。然而现实世界之外建造的美好世界对人来说可能既显得空泛,不可理解,同时也使人对如何到达这个世界产生疑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不仅要向人们指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神圣世界,而且还要对它的存在及与人的关系做出理论的说明,以促使人们能够把它作为一个真正值得追求的世界接受下来。所以当宗教理论完成了对人的有限性的论证之后,它随之就转入了对无限性的确证。事实上,所有宗教的一个基本特征就表现为对各种形式的无限存在的确认并将其树立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佛、道教的神仙,虽然它们形式各异,但都是作为无限性的东西确立起来的。因为在宗教眼里神圣世界是那么真实、那么完美,而反观人所处的现实世界又是那么的不足甚至丑陋,所以现实世界的人们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无限性的信仰和追求以摆脱有限性的束缚,从有限中超越出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向神圣世界靠拢,与神圣世界沟通,并最终由凡人世界走向神圣世界才显示出它的绝对重要性和绝对价值。当然在这里一切前提都在于要让人们相信有这么一个完美的神圣世界存在,这也正是宗教必须要做的。3、任何宗教必然是一种以对神圣世界的信仰和崇拜为特征的精神生活方式。在这里,宗教一方面揭示了现实人生世界的有限性和不完善性,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神圣世界的无限性和完美性,并强调人超越现实世界走向神圣世界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要向人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走向神圣世界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又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某种宗教真的想这么做,而且也确实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走向天国的道路和方法的话,那最终结果必然是失败,甚至导致一系列人间悲剧的发生。最终,这种宗教也必然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宗教唯一可以采取的方法就是诉诸对神圣世界的非理性的信仰和崇拜,并通过精神上对神圣世界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此时,宗教想要让人们接受,就让人们相信通过对神圣世界的信仰和崇拜活动,向神圣世界靠近,与神圣世界沟通,努力克服人的缺陷,不断消除人的有限性,逐步具备神圣世界所要求的性质,最终就可以成为神圣世界的一员,从而实现梦寐以求的完满人生,从根本上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快乐。不过在宗教中,这种最终目标的实现都不是在现世而是在现世之外的某个时候。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精神层面形成了断层,然而,科学的发展却从与宗教的敌对,到现在的相辅相成,那么最终将造成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归于宗教信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与宗教信仰的精神救赎之间相联系。注:文中部分名词解释出自《百度词库》
本文标题:当代消费社会人的物化与宗教信仰的精神救赎之间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1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