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07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市长王伟成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6年工作的基本总结2006年,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依靠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务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总体小康目标如期实现。(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各项指标完成良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5.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突破50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77.3亿元,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8.9亿元,增长25.2%。农业总产值达到109.2亿元,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实现增加值777.9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8.5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9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增长14%以上;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5.8亿元,增长1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4%。(二)有效投入带动明显,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6亿元,增长23.6%,其中工业投资562.9亿元,增长22.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14%,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4%。产业层次得到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40.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软件企业总数跃居全省第三,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被评为“2006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三)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协议注册外资突破30亿美元,达到33亿美元,增长15.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突破10亿美元,达到12.5亿美元,增长71.1%,增幅居苏南五市第一。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项目明显增多,新批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达到17个,其中1亿美元左右的有10个;增资扩股和“以民引外”势头良好,227家外资企业新增协议注册外资8.76亿美元,增长48.5%,民营企业协议注册外资占全市总量的22.5%;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提升,占实际到帐注册外资总额的29.6%;又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累计达到41家。开发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4.7亿元,增长49.4%;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海关、国检武进办事处和录安洲港区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4.4亿美元,其中出口78.9亿美元,增长28.8%。外经营业额达到2.4亿美元,增长20%。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7个。3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天合光能成为国内第三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民营企业。成功举办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和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对外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四)科技创新不断深化,企业活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2%。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成立了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并启动建设智能机械等7个分中心,成立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示范企业15家。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市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并投入运行,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承担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9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1项,引进各类人才1.85万名,获得授权专利1553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3家、高新技术产品190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8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完成10家国有企业的国有产(股)权转让和4家事业单位的改制;营业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亿元的企业比上年分别增加12家和7家;新增私营企业8000户、注册资本140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五)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25个配套专项规划和一批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初步完成京沪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常州段的线网规划。宁常高速、扬溧高速、运河南移工程加速推进,104国道、241省道等6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长江路、常焦路、常金路和青洋路全线通车,城市快速高架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建设武南河拓浚工程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八路八口”绿化工程全面完成,红梅公园扩建提升后免费开放,建成了市民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新增绿地1600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武进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实施“清水工程”,完成中心城区23条河道的整治。开展了主要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有所改观。全面整合市区公交资源,新增6条公交线路和5个回车场。城市管理不断创新,“条块结合、以区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基本形成。(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免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全部入学就读,其中77%进入公办学校。高考本科录取率、万人进线率和职校单招成绩继续名列全省第一,江苏工业学院等5所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评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市医疗急救中心主楼等公共卫生设施建成使用。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水平。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申办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圆满成功,体育中心二期等重点场馆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广电事业又有新进步。常州博物馆、规划馆、书画院新馆、文艺学校新校区相继建成,张太雷纪念馆、金坛三星村遗址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金坛市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城镇净增就业5.1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净增10万人,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6.4%,大幅度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实施了城乡低保的提标扩面;慈善救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居全国省辖市第一,发放慈善救助资金4200多万元;扩大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受益面。年初确定的实事项目,除青枫公园二期调整实施外全部完成。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启动实施“五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平安常州”建设,社会秩序稳定良好。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有效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金融生态安全区创建和以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取得实效。人防工作、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进展,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与此同时,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七)“三农”工作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高,水稻单产和机械化插秧率名列全省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效农业面积增加6.8万亩,新增5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7个无公害产品产地,新批5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三资”开发农业的投入达到24亿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完成264个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新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家,组建成立7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启动建设8个示范镇、20个示范村和58个居住示范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31公里。茅山老区扶贫帮困取得实效,落实各类扶持资金3400万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民致富项目。(八)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474件建议和提案全部办结;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收付和非税收入等改革,全面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许可类、非许可类行政审批工作日分别压缩了47%和46%,又有21个项目实行即时办理,初步建成网上审批系统。开展了“创优环境兴常州、改进服务促发展”专项行动,加大落实和督查力度,企业和人民群众对发展环境的满意度有了提高。我市名列“全国城市创新环境评价”第七位,跻身“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各位代表,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无党派及各界人士,向驻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部、省驻常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常州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虽然有效投入力度在加大,但结构调整进展比较缓慢,服务业的比重还偏低,产业优势还不明显;虽然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但外资规模还不大,特别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超亿美元大项目还太少,利用外资的基础还比较脆弱;虽然全市总体达到全面小康,但人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一些地区特别是茅山老区的农民收入还不多,一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虽然各地科学发展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虽然政府的职能在转变,但机关作风和效率还适应不了形势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勤政廉政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二、2007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新农村和富裕常州“五大建设”,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努力开创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2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6%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在80分以上;——废水化学需氧量减排4%、二氧化硫含量减排2.7%。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一)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着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突破发展装备制造业。按照建设装备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要素供给等方面,重点支持初具规模和发展潜力大的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输变电产业优势,着力推进超大型变压器、特种电缆等项目建设,提升输变电产业的配套性和竞争力;加快轻轨、高速铁路配套系统项目建设,扩大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多功能挖掘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努力成为全国工程机械重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环保节能型多缸柴油机和农机终端产品,加快形成农业机械产业集群;加大新型数控机床开发力度,提高基础装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辐射扩张能力和对制造业的支撑水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信息中介、技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常州高新区综合物流园区等5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扶持横林地板市场、湖塘纺织城等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着力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促进外资银行在常拓展业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
本文标题:2007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1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