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贯标ISO >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年)第一章总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3、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4、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5、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保持衔接并协调一致。二、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12号)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46号令)《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年11月)《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四川省攀西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四川省、攀枝花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四、规划范围:(一)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7440平方公里。(二)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总面积970.08K㎡。(三)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盐边县桐子林镇、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因受行政区划限制无法划入城市规划区,但由于属城市未来空间拓展方向,应与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二滩森林公园、省级大黑山森林公园等用地一起作为控制区域,对上述区域应加强规划监督,控制发展。五、适用范围编制攀枝花市城镇及乡村、控制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本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在攀枝花市行政辖区内进行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的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且同时应符合国家、四川省现行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六、实施主体本规划由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办本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一、发展总目标至规划期末,攀枝花市经济发展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文化、城乡建设、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居与投资环境良好,成为适宜居住与创业,各项事业较发达的四川省综合实力先进城市。到2025年实现生产总值1700亿元,人均达到13万元左右,建成现代化大城市,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实现和谐繁荣攀枝花。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以200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速度预期为10%左右,至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1700亿元,人均GDP达13万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比重达50%以上。社会发展目标: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城乡卫生体系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以上。城乡发展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县城和工矿镇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布局合理、等级规模协调、职能分工协作紧密的不同层级的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至2025年城镇化率达75.0—80.0%,城市建成区用水普及率达98%以上,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0‰;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市区空气优良率达85%以上;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III类水域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人民生活目标:202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与GDP增长同步,分别达到6.0万元和2.4万元。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三、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以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形成攀枝花的综合竞争优势,强化区域协作,将攀西地区发展为川西南、滇西北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竞争力强的经济区。四、生态环境目标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金沙江、雅砻江等主要河流水体达到或优于II类;支持“退耕还林和加强天然林保护”,市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建为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行清洁工厂和使用清洁燃料,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标准;建立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保障重大地质灾情及时准确预报,避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基本实现良性循环。五、发展策略(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二)水资源开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镇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用水。(三)发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辐射作用。(四)提高人口素质。(五)加强开发研究,做好技术储量。(六)加快安宁河谷流域立体农业的商业化、产业化进程。(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六、市域经济分区根据资源分布和环境承载力的不同特征,在综合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发展分区。中心城区经济区:含中心城区、盐边县的中部和东南部及仁和区的北部。产业发展突出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体、第三产业加速协调发展的城市综合经济区;南部经济区:含仁和区的南部。本区立足于发展城郊型经济,产业发展以生态农业发展为龙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东北部经济区:含米易县东部。本区产业重点利用白马矿区的开发机遇,形成新兴工业区;同时保持农业产业化和特色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西北部经济区:含盐边县西北部和米易县西部。本区着重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特色农业,特别是生态林业的发展。七、产业布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调整农、牧、林三者之间及各业内部结构,走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果菜、特色粮食、水产养殖、生态林业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发展。工业充分利用攀枝花独特的优势资源,以提高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着力壮大钒钛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和化工产业集群,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鼓励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新型材料、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优先打造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盐边菜品系列和雅江鱼系列为主的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等服务业。八、劳动力就业发展战略:(一)鼓励工业的发展(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鼓励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农副业产品的附加值(四)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五)推进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保障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七)营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吸引并留住目标人才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结构(一)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攀枝花市现状人口109.0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9.34%;预测2010年市域人口125万人,城镇人口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4.8%;2025年市域人口150万人,城镇人口1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3.3%。(二)城镇发展战略紧紧依托攀枝花市中心城市的带动,重点发展成昆铁路、攀西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米易、桐子林、渔门、大田为次中心,成昆线为主发展轴,向西沿攀枝花——渔门——泸沽湖、向东沿攀枝花——红格——会理为次发展轴的空间布局。(三)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据,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米易为重点,以渔门、大田为次重点,依托丙谷、普威、得石、新九、永兴、惠民、福田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主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四个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五个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三个镇;南部以大田为中心,包括平地镇。(四)村镇等级结构规划攀枝花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五级城镇构成:一级:攀枝花城区,区域中心。二级:攀莲镇、桐子林、渔门、大田。三级: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四级: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7个乡镇。五级:中心村共计72个(其中仁和区22个,米易18个,盐边32个)。表一村镇等级结构与数量一览表城镇规模数量城镇名称所占城镇总数的比重备注≧50万人1攀枝花城区11.4%含前进、格里坪、仁和、银江、金江等5个镇2—10万人4攀莲、桐子林、渔门、大田9.0%0.5-3.0万人8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18.2%0.2-1.0万人2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5个乡镇61.4%0.1-0.3万人7中心村共计72个(五)村镇职能规划一级:攀枝花市城区,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川滇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四川省二级区域中心城市,攀西地区一级中心城市。二级:市域城镇体系的次中心。攀莲镇,市域东北部经济中心,休闲、居住、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渔门镇:市域西北部经济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为主,兼顾商贸、物质集散的旅游商贸型城镇。大田镇:市域南部重点镇,主要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桐子林镇:市域中部重点镇,主要发展旅游业和商贸的旅游商贸型城镇。三级:市域重点发展小城镇平地镇:市域南部重点镇,以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布德镇:市域西部重点镇,以发展矿业及配套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红格镇:市域东南部重点镇,以发展温泉旅游、阳光休闲为主的旅游型城镇。格萨拉镇:远期设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永兴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农贸旅游型城镇。丙谷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加工工业、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普威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四级:其他建制镇政府所在地,镇域中心,县域城镇体系的基点。五级:中心村,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农民聚居区。(六)城镇用地规模城镇用地规模:近期取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近期城市用地规模为75平方公里左右;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2.79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115.05平方公里。中心村和基层村人均村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含120平方米)。二、新农村建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现代农村。(二)新农村建设策略1、农村居民点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适度进行迁村并点,构筑新型城乡聚居体系。2、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
本文标题:《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3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