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七)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七)第四章害虫及其防治第一节害虫防治的策略与方法一、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的沿革最早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昆虫——吸血昆虫,如虱、蚊与蚤等。防治的方法:捕捉与拍打等。1、早期的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化学防治:如苏美尔人使用硫化物防治害虫。中国:晚上点燃香蒿熏杀蚊虫和用草木灰防治仓虫。用吡霜拌种防治害虫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2、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害虫防治方法向多元化发展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药物防治发展迅速,如除虫菊、鱼藤、烟草、苦木等杀虫植物开发应用,砷化物也广泛应用。农业耕作技术防治、物理防治(高温杀虫)、生物防治(利用鸟类食虫)、法规防治(植物检疫)。3、综合防治概念的产生20世纪初提出。目的是更好地防治害虫。将各种防治方法结合起来。化学药物剂型及药械有新的发展。4、新杀虫剂的应用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0世纪40年代:DDT及六六六杀虫剂的生产及广泛应用,同时,一系列六氧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等的生产、应用发展很快。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机磷杀虫剂开始生产且发展快速。为害虫防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问题: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有伤害;害虫再增猖獗;不少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等。抗药性害虫是指长期使用一种或几种农药后,因适应性的增强而导致对该药增加抗性的害虫。其表现是虫越治越多,危害越来越重,用药越来越浓,施药成本越来越高。据1981年统计,世界上抗药性害虫已超过400种,象我国的三化螟、棉蚜、棉铃虫、苹果红蜘蛛等均是。克服的办法是交替或混合用药,也可采用超低微量喷雾,既提高防效,又减轻环境污染。但混用要注意药性,避免破坏药效。还可实行化防同生防协调进行,一旦虫口密度下降,就坚持生物防治。没有对人畜无毒的杀虫剂5、“害虫综合治理”防治策略的提出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生物防治的国际组织(IPC)的联合会议上提出“综合防治”(IPC)。1972年在美国的“环境质量保护会议中,将IPC改为IPM。二、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含义1、不彻底消灭害虫,把害虫的防治造成的经济损失压到一定程度便可,容忍一部分害虫存在,以维持和生态多样性,利于生态平衡;2、不单纯采取某一种害虫防治方法,而是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的配合;3、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盘考虑;4、操纵害虫生态系统来治理害虫,害虫的生态系统是害虫生存的的机环境(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土壤、水分、空气、气象条件等的统一体,采用适时适度地施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治理害虫、改变耕作制度、改良耕作技术等来操纵生态系统防治害虫。三、害虫防治的方法1、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物的毒性来防治害虫——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原因(优点):(1)收效快,如使用方法得当,可在短期内把虫口密度压低。(2)对害虫的各种虫态,成虫、蛹、幼虫、卵都可收到杀虫效果;(3)适用范畴广泛,少受气候条件、地理区域、作物品种等因素的影响;(4)化学杀虫剂具有广谱性特点,一种药剂能杀死多种害,当然包括天敌在内的益虫也不例外;(5)化学药物防治害虫机械化程度高。缺点:(1)将害虫与害虫天敌和益虫一起杀死,破坏生态平衡,致使害虫更增猖獗;(2)有些剧毒的化学杀虫剂对人畜毒性大,有可能导致人畜的死亡事故的发生;(3)大量使用化学药物,经雨水冲刷流失;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环境,从而使水生生物减少;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残毒在人体中积累,引发疾病;(4)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防治一种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5)使用不当,施药失时,药量失度,对农作物会产生药害。注意事项:化学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选用化学杀虫剂时,首先应考虑人畜与环境的安全,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2、生物防治概念: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内容:(1)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防治害虫;(2)利用病原微生物(昆虫病毒、细菌、真菌)防治害虫;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和经济作物害虫:北美利用云杉锯角叶蜂病毒NPV防治云杉锯角叶蜂取得成功,并成为叶蜂的永久性制药因素。国内:湖北公安县利用NPV防治棉铃虫效果好;广东利用马尾松毛虫病毒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达70%左右。细菌制剂: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Bt)和白僵菌防治多种农业害虫效果稳定,已大面积推广。现有76个企业生产Bt制剂,年产量达3万吨,用于防治农业20多种害虫,使用面积达333万公顷次。真菌制剂:应用真菌杀虫剂防治害虫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国际生防组织(IBC)使用黄绿绿僵菌防治沙漠蝗虫,美国引进舞毒蛾噬虫霉防治舞毒蛾,巴西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甘薯沫蝉,我国利用球孢白僵菌在南方地区大面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东北地区防治玉米螟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生物农药广义来说,生物农药就是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及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农药,这种农药也称生物源农药。生物农药包括:①生物化学农药;②微生物农药:指自然界存在的用于防治病、虫、草、鼠害的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或被遗传修饰的微生物制剂;③转基因生物农药:泛指防治有害生物,或调节植物抗逆性、抗除草剂的利用外源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农业生物;④天敌生物农药:指商品化的除微生物农药以外具有防治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近几年来,微生物农药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品种为苏云金杆菌制剂,其余为抗生素类、病毒制剂等。(3)利用其它动物(原虫、线虫、蛛形纲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原虫:主要以多种孢子虫防治卫生昆虫、蝗虫、粮食作物害虫、森林害虫。寄生性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苹果、梨、枣的主要害虫桃小食心虫效果达80%。利用多种捕食性螨:防治柑桔叶螨效果显著。稻田蜘蛛:种类多,对水稻害虫有重要抑制作用。捕食蚊子幼虫的鱼类:食蚊虫取食蚊虫能力最强。叉尾斗鱼:捕食孑孓的能力也很强。食蚊鱼尾斗鱼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湖沼、稻田等水流缓慢水域,个体小,色彩大方朴实。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其好斗的特性,雄鱼之间为了抢占地盘,争夺配偶,经常“大打出手”,甚至“血洒滩头”。两栖类:蟾蜍与蛙类捕食昆虫为主。蛙:水稻害虫的克星之一;蟾蜍:是白蚁有翅成虫在分飞趋向光源跌落地面时的重要天敌之一。爬行类:晰蜴、壁虎以昆虫为主要食料。鸟类:在我国现有的1100多种鸟中有1/2的种类取食害虫。如啄木鸟取食天牛幼虫的其它树干害虫。哺乳类:穿山甲(鲮鲤)是森林白蚁的克星。4、应用害虫不育技术包括遗传不育、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一般通过辐射和化学不育手段实现遗传不育的结果,达到治理害虫的目的。①染色体易位:用辐射或化学药物等强烈刺激处理雄虫,使其某些染色体断裂,而成为非整体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不正常个体,致死,导致后代减少,仍处于研究阶段。②胞质不亲和性:雄虫与雌虫胞质完全不亲和性杂交得不到后代。③杂种不育性:人为地克服生殖或生理上隔着亲缘种或地理宗的障碍,进行杂交,而产生不育的杂种。如舞毒娥异地宗之间杂交可产生杂种不育。(5)应用昆虫信息素性信息素种内信息素集结信息素告警信息素信息素分散信息素示踪信息素利他素种间信息素利已素互利素用于防治害虫的信息素主要是:性信息素和集结信息素。使用方法有:①利用信息素诱捕器监测和测报虫口动态;②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成虫以降低虫口密度;③施用大量性信息素缓释剂使蒸气迷漫空间,从而破坏雌雄交配。国内外的应用棉花害虫棉红铃虫;烟草害虫烟芽夜蛾;蔬菜害虫小菜蛾;甘蔗害虫二点螟;林果害虫的苹果蠹蛾;棉褐带卷蛾;梨的害虫梨小食心虫;桃类害虫桃小食心虫;林木害虫舞毒蛾;枞色卷蛾;仓库害虫印度谷螟;干果斑螟3、植物检疫以法规的形式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的传播与扩散的重要预防措施。4、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治理害虫或改变其物理环境,创造一种对害虫有害或阻隔其侵入的方法。(1)高温杀虫——曝晒与烘干或开水、热水浸烫的方法。(2)低温杀虫——低温贮粮(温度控制在低于害虫能忍耐的温度进行处理)(3)缺氧(窒息)杀虫——利用真空充氮、充二氧化碳、封闭自行缺氧、物理畏助缺氧等方法。(4)利用光能或利用昆虫的趋性治虫——紫外线或红外线是治理贮粮害虫的较好的方法。(5)利用高频和微波加热快速杀虫。优点:速度快,效果好,无残毒,操作简便。(6)利用电离辐射直接治理害虫。适用于粮食、农畜副产品、中草药、图书档案、工艺品的杀虫。(7)辐射不育治理害虫。第二节昆虫与人类疾病——医学昆虫的重要性即卫生昆虫。概念:指能引发或传播疾病而为害人类健康的昆虫。对人类的危害:叮咬引起病态反应——如木虱王(1)引发疾病毒液注入人体致病——如胡蜂与马蜂虫之毒毛及分泌物触及人体皮肤致病——毒蛾、松毛虫、毒隐翅虫、斑蟊误食有毒昆虫引起疾病(2)传播病原体致病——如蚊、蝇、蚋、白蛉子、跳蚤二、医学昆虫的主要种类1、蜚蠊目——家居常见种广州市民宅: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居多,偶见德国小蠊。美洲大蠊药用蟑螂澳洲大蠊德国小蠊宾馆、饭店的优势种——德国小蠊。蟑螂能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类、病毒类、真菌类和寄生蠕虫卵等多种病原体。生活于野外的蟑螂种类,大多以腐败的有机质或枯枝败叶等为主食;而栖身于屋舍的蟑螂,喜欢淀粉性的食物,在它们爬过的食物上,往往会把所携带的病原生物留下而传播疾病。蟑螂进食时有个坏习惯:边吃、边吐、边排泄,因此污染食物,传播多种疾病,如痢疾、副霍乱、肝炎、结核病、白喉、猩红热、蛔虫病等。无论是什么品种的蟑螂,其所传播的病原生物有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结核菌、炭疽杆菌、癞病菌等及绦虫类、蛔虫类、血吸虫类的卵等等。蟑螂还分泌和排泄出有异臭的物质,使人闻到后感觉恶心甚至呕吐。为什么蟑螂无法全部消灭呢?原因:1、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自然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结果,对其生存环境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极强的繁殖力;(2)杂食性;(3)避开人类活动干扰的夜行性;(4)美洲大蠊与澳洲大蠊孳生于下水道中的栖性。2、人为因素为其生存创造了条件——垃圾多,蟑螂食物丰富;3、用药不当,产生抗药性。2、半翅目——吸血昆虫臭虫科的两种虫——温带臭虫与热带臭虫(吸食人血)。温带臭虫通常臭虫最活跃的时间段是在黎明,在黎明到来之前的一个小时处于性攻击高峰期。臭虫会传播多种疾病,如回归热、麻风、鼠疫、小儿麻痹、结核病、锥虫病、东方疖、黑热病等。全世界已知臭虫约有74种,但嗜吸人血的只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种。在我国,温带臭虫分布于南北各地,热带臭虫只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两者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害虫。臭虫刺吸人血,骚扰睡眠,叮咬处皮肤发生肿块。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麻风病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鼠疫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
本文标题: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5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