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第二节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一)早期陆路丝绸之路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中国丝绸已见于波斯市场。中国丝绸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远销西方,成为西方人最早知道的中国产品之一。不过,这一时期中外贸易没有政府参与,缺乏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中外交通路线的畅通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中外贸易表现出民间性、不经常性和边境辗转性等特点。汉代,丝绸的生产已高度发达,丝织工场规模庞大,丝织工具进一步完善,技术更加精湛。武帝在位期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自中国西汉的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讫于地中海东岸的一条横穿亚洲大陆的商路。(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秦朝之前,南岭的番禺就已因聚积海外珍奇而闻名全国。秦汉之际,从中国通往朝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到了汉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海上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汉武帝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正式形成。(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中国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种类丰富,既有被西方人视为奢侈消费品的丝绸、漆器,也有铁具等生产工具,这一时期,西亚及大秦的纺织品,中亚、西亚的马匹、奢侈品、珍禽异兽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植物品种也输入到了中国。随着中外贸易的开展,以商品为载体的中国先进经济文化也传播到域外各国。与此同时,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共铸辉煌。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对外贸易成为中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2.唐代海路贸易的兴起①由于当时陆路交通因河西与西域战事而不得安宁,加上丝绸之路沿途一些国家丝织业的发展,以及长途跋涉、人畜辛苦载货有限、费用昂贵等局限性,其重要地位逐渐让位于海上交通。至唐中后期,海路交通已超越陆路交通,在中外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唐代的造船和航海业在数量、质量、技术等方面更有长足进步,直接促进了海路贸易的发展。③中唐以后,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和非洲,南及东南亚各国主要沿海路来唐开展贸易往来。(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1.宋代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基础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了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对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农业和手工业均有较大发展,为对外贸易特别是海路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上,大力兴修水利和引进优良品种使得产量增加、垦田扩大、生产技术改进。丝织、制瓷、矿冶、金属制造业等手工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宋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矿物学、农业、建筑、冶金、机械等科学技术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国度,不论是东方近邻还是西方诸国都对中国怀有仰慕之情,使者和商人不断来华通好和经商。2.宋代海路贸易的繁荣宋代泉州港在南宋初已同广州港并驾齐驱,南宋末已超越广州港,跃居全国第一大港。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直接为海路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的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如遴选市舶官吏,实行奖惩制度,积极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港口的正常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官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人们将这些政策归纳为“招诱奖进”的政策。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的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如遴选市舶官吏,实行奖惩制度,积极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港口的正常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官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三)元代的对外贸易发展1.元帝国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条件①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②驿站制度的实施③河运和海运的发展④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元代陆路贸易的复兴元代实施的驿站制度,为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陆路交通呈现出畅达和兴旺的景象:(1)北方地区的民族贸易及其同中原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2)贡品贸易和赐品贸易,通过赠品和回赠的方式进行。3.元代海路贸易的发展元朝统治者在宋、元交替之际,推行官商贸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对元代海路贸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造船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航海业也有了长足进步。航海地理观念得到进一步明确,针盘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对北极星的高度的观测来判断地理纬度的“牵星术”运用于天文航海技术。元代同海外诸国贸易,有的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有的则采用货币的形式,用金、银作交易手段。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1.明王朝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出海贸易。2.明王朝的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形式。3.郑和下西洋与对外贸易,海禁政策放松。4.民间海路贸易的兴起与明政府的“开海”政策。5.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主导地位。(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1.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清王朝推行的有限制的开海贸易政策,成为该时期海路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开海贸易政策的推动下,贸易港口、贸易国家、往来商船、进出口商品和贸易总值均出现增长态势。但是,这一开海贸易政策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海路贸易的活动,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管理。2.罪恶的鸦片贸易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美各国先后将鸦片潜入中国,中国则由贸易出超和白银流入逐渐变成贸易入超和白银流出。这一变化,使中国同欧美各国的正常贸易遭到严重破坏,英美等国已开始对中国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并从中攫取巨额利润。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社会和对外贸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独立自主的地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第二节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概况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概况(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1840~1894年)(二)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外贸易(1895~1911年)(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贸易(1912~1927年)(四)抗战前后的中国对外贸易(1928~1945年)(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1840~1894年)1.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对外贸易2.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3.外国洋行及其对中国的垄断经营4.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长期逆差5.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中,鸦片始终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逐步上升(二)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外贸易(1895~1911年)1.中国市场进一步不平等开放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3.殖民地开放经济及其对民族工商业的冲击(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贸易(1912~192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控制和掠夺,由此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一定空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期的所谓“工业化景气”,进而带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部分产品替代了进口,一些工业制成品还出口到海外市场。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增加了对原材料及食品出口的市场需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的通商口岸进一步增加。这一阶段,尽管战争削弱了世界购买力,造成世界贸易量下降,但中国对外贸易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四)抗战前后的中国对外贸易(1928~1945年)1.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国列强在中国展开均势竞争2.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对外贸易严重萎缩3.国民党对外贸易统制政策4.战后官僚资本和美帝资本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彻底崩溃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列强迫使下的对外开放(一)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期。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7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在中共中央正确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取得了巨大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国营对外贸易的领导和核心地位;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到1957年,已与世界上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并同其中2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议。对外贸易额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持续的较快增长,并基本上保持了进出口平衡,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92%,两年内几乎增长了近一倍,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新中国取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重大胜利,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工农业生产力,活跃城乡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二、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与文化大革命(一)对外贸易为“一五计划”提供支撑1953年起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根据此项任务,中国大力发展同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组织进口了前苏联的156个大型项目和东欧国家的68个重要项目至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已高达92%,其中机械设备的比重就高达52.5%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1.03亿美元,增长了60%。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前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二)受政治气候影响对外贸易一波三折1.大跃进——对外贸易受挫2.国民经济调整——对外贸易拓展3.文化大革命——对外贸易徘徊不前4.开辟新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较快增长5.左倾势力抬头——对外贸易再次受挫(三)对外贸易的艰难成绩尽管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跌宕起伏,我国的对外贸易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76年的出口额为68.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5.6%。但出口中矿产品比重增加,主要是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从1975年起石油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商品。1953年至1978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这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我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所处的地位不相称。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尚未被给予应有的地位。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本文标题: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6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