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⑵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⑶学习掌握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情景导入:通过成语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⑵诵读指导法:通过熟读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揣摩文意,从整体上把握全文。⑶提问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⑷点拨法:通过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⑸归纳指导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鉴赏本文的说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教学难点: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㈠预习要求:1.了解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逐字翻译文章内容。㈡具体步骤:1.导入新课:(2分钟)(此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由“程门立雪”的故事导入新课。(程门立雪:宋代一个名叫杨时的人在一个下雪天去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标榜韩愈思想的佳作《师说》。2.作家简介:(3分钟)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因此被称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a.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高肯定。b.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c.“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点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3.整体感知:(5分钟)(此环节采用诵读法、提问法)⑴注意字音,齐读全文句读(dòu)或否焉(fǒu)近谀(yú)经传(zhuàn)蟠(pán)郯子(tán)贻(yí)传道(chuán)老聃(dān)苌弘(cháng)⑵解题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这种文体要自由一些,以前学过的《爱莲说》《马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⑶提问:这篇文章是为谁而作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看出韩愈的这篇文章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⑷提问:大文学家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不拘于时,学于余c.能行古道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位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联系我们所讲的写作背景,就更为清楚地知道韩愈作文的缘由了。⑸提问: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既然是议论性的,就有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4.研读课文:(30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指导法,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的分析。重点文言知识见课件)⑴第一自然段:a.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这一句不仅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b.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c.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d.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5、6分句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在第5句一口气用6个“吾”字,第6句用了一个反诘句,加强语气。第7句则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⑵第二自然段:①提问:找出本段的中心论点?【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提问:本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正反对比论证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对比一: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作者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对比二:为子择师——其身则耻师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者在这组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⑶第三自然段:提问:本段引用孔子的言行,阐明了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明确】:圣人无常师本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再论从师的必要性。5.小结新课:(2分钟)(此环节采用点拨法)本文表面上是写给李蟠的,但实际上是写给当时士大夫们的,强调从师之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写给今天的我们。当今社会上也存在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出本文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正是这种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学完文章后,同学们要反思自己,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6.作业布置:(2分钟)①背诵全文②结合《劝学》和本篇《师说》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谈谈自己有关学习的感悟。附:板书设计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批判耻师古圣人—今众人对子—对己百工—士大夫(正面)(反面)圣人无常师(正面)写作缘由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原则
本文标题:师说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2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