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上帝至高无上——中世纪音乐CONTENTS概述历史文化背景单声部教会音乐的状况多声部教会音乐的形式和发展教会的音乐理论中世纪的记谱法与调式两类世俗音乐的状况中世纪乐器“新艺术”时期本节重点1.中世纪的时间划分、由来、音乐的基本情况。2.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发展。1本节难点1.格里高利圣咏的产生及特点。2重点与难点通常西方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末文艺复兴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时间:15、16世纪一些崇拜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意大利文人,将自己所处的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之间相隔一千年称为“中世纪”由来:中世纪音乐开始登场,教会利用圣咏、弥撒来达到感化和启迪人的作用,从而使教堂音乐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中世纪除了教堂音乐外,城市、乡村以及骑士阶层同样也存在着世俗音乐,应该说世俗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又一个亮点。音乐的基本情况:PART1历史文化背景在西方历史上,很长时间以来“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是人类思想倒退的时代。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封建割据,使科技和发展力停滞,人们在毫无希望的生活中度日。“中世纪”这个词,是14世纪由意大利人文学主意学者比特拉克提出,他认为自公元410年古罗马沦陷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不值得研究,要重新恢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实际上,中世纪并不是历史的大倒退,它的脉动里已显出推进历史发展的趋势:古希腊的传统蕴涵、基督教的思想精华和日耳曼文化特质等,经过长期的冲撞与交融,西方文明的曙光开始显现。产生了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出现了城市、大学、银行等这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明现象,兴起了英雄传说、市民文学,骑士文化和哥特式建筑等令人瞩目的艺术成果,逐渐登场的世俗文化也开始收到关注。巴黎圣母院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布满雕像。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权利和地位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作为一种最强有力的信仰几乎渗透到中世纪的每一个角落,文化艺术(包括文学、建筑、音乐等)也都被打上了教会的烙印,人们的精神觉醒非常缓慢,长期以来中世纪常被视为沉睡的“黑暗时期”。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公元5——10世纪,基督教音乐初建时期;•(2)公元11——13世纪,基督教音乐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世俗音乐也有了一定发展。•(3)公元14——15世纪,史称“新艺术”时期,是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的阶段。社会文学:教会文学:主要指《圣经》,常用象征、梦幻手法,内容上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具有模式化、概念化的特点。骑士文学:反映了骑士阶层的荣誉观和爱情观,贯穿着封建思想和基督教精神。英雄史诗:主要指曾在民间流传、后来经圣职人员整理的反映蛮族部落生活、以神话传说为主体的史诗。如《贝奥武甫》、《罗兰之歌》等。城市文学:大多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如《列那狐的故事》、《神曲》等作品。圣斯提凡大教堂圣玛德林教堂安布乔教堂(意大利)圣索菲亚教堂君士坦丁堡公元6世纪维也纳,前身是一座建于1141年的罗马式教堂,13世纪初改建。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创造了巨型的圆顶。圣马可大教堂意大利,公元11世纪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完成于1322年。属于哥特式建筑,表现了宗教的精神,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米兰大教堂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始建于1386年,完成于1485年PART2单声部教会音乐的状况教会音乐的发展拜占庭圣咏:约公元390年后成为一个重要的音乐派别,全盛期大约是6-9世纪,音乐上用圣咏形式。它对各种平歌都有影响,后来成为希腊正教音乐。安布罗斯圣咏:因米兰主教安布罗斯而得名,其旋律和歌词与格里高利圣歌相似,在风格上可分为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法国圣咏:产生于5世纪的法国,至7世纪达到盛气,8世纪时查理曼大帝引进格里高利圣歌后开始衰落,没有继续发展。摩差拉比圣咏:约于6世纪开始,是西班牙本土的圣歌。8世纪时,西班牙礼仪开始倾向罗马礼仪,1805年西班牙正式决定以罗马礼仪取代传统型礼仪,这种圣歌便消失了。发展初期的教会音乐在各地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使用的语言、礼仪也不尽相同。圣歌部分主要有一下五种:塞尔特圣咏:曾在爱尔兰、不列颠等地盛行,由于爱尔兰修道院的修士们爱好旅行,使歌曲不易保存,它与7世纪左右消失。自基督教产生以来,教会广泛开展活动,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信徒们聚会时要朗读和诵唱圣经。伴随着宗教教义和信条的传播而产生的教会歌曲有:圣诗、颂歌、赞歌、圣咏。其中圣咏是基督教音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和样式。格里高利一世(540-604)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含义、形成及主要功能1.含义:格里高利圣咏是指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成为平歌或素歌。2.形成: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拜占庭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差拉比圣咏和赛尔特圣咏等)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需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并非诞生于格里高利一世统治时期的罗马,而是一百多年后在法国、瑞士一带形成。公元754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下令废除原有的高卢仪式和圣咏,以罗马圣咏取而代之,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继位后,于公元789年颁布法令,进一步推行仪式和圣咏的统一化变革,形成了以罗马传统为基础,融合高卢因素的礼拜式和圣咏,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和主体部分,并且得到了推广和传播,最终又传回罗马。这就是整个格里高利圣咏诞生的过程。3.功能: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中。基督教的教仪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日课: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不同时辰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弥撒:是天主教会在星期日和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里举行的仪式。弥撒仪式为纪念耶稣受难而设立,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世纪逐渐发展为一套比较完整的礼拜仪式。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诗篇每节的上下两句分别由两个合唱队交替演唱。)、应答歌唱(由一个或多个独唱者领唱,唱诗班应合,独唱咏唱完一节诗篇后,唱诗班重复着一节的前一半。)四种。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调式体系:教会调式。礼拜仪式中的独唱分为两类:一是诵经祈祷,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形式,旋律平淡,二是礼拜歌曲,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圣咏歌曲,它的旋律性强,风格肃穆神圣,按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又分为四大类:1.音节式:一字对一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中常使用的方式,旋律比音节式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三、格里高利圣咏的教会调式构成,及音阶形式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照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根据这些因素排列出四种调式音阶,以此作为正调式,同时,以每个正调式结束音的下方四度音作为复调的始音。这样,在11世纪就基本确定了教会调式的八种形态:第一正调式:remifasollasidore第一副调式:lasidoremifasolla第二正调式:mifasollasidoremi第二副调式:sidoremifasollasi第三正调式:fasollasidoremifa第三副调式:doremifasollasido第四正调式:sollasidoremifasol第四副调式:remifasollasidore1547年,音乐理论家亨利·罗利斯提出了“爱奥尼亚”和“伊奥尼亚”两种调式,它们各配以复调式,与前八个调式合为十二调式,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促使后来大小调式的形成:第五副调式:doremifasollasido第五正调式:sollasidoremifasol第六副调式:lasidoremifasolla第六正调式:mifasollasidoremi四:格里高利圣咏继续发展的原因,及其主要形式9世纪时,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进行了统一,格里高利圣咏被确立为一种规范的礼拜音乐,冰出现了对礼拜圣咏进行扩展的发展趋势。这种扩展一方面是人美对原圣咏进行进一步修饰和雕琢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追求变化的渴望。因此,在9世纪后的礼仪音乐中,我们看到了几种发展形式,它们表现为两种大的发展倾向,一是横向的扩展,二是复调的发展。其中,格里高利圣咏的横向发展形式总结起来有一下三种:1.附加段在格里高利圣咏原有的基础上附加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扩展。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是新的歌词,也可以是新的旋律材料2.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所以也有“哈利路亚”的附加段之称。继叙咏最后脱离了“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3.宗教剧宗教剧是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由于这样的做法对基督教教规有所破坏,后来教皇从1210年开始禁止神父在公开场合表演宗教剧。PART3多声部教会音乐的形成发展名词解释伪音: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b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会把B变为降B,F唱成升F,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纽姆谱:从8世纪开始,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neumes)。纽姆谱只能简单地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名词解释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以连续模仿为基础。当一个声部还未结束,另一个声部就以模仿的形式开始,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主句”,模仿的声部称为“答句”。卡农通常由二至四个声部组成,模仿的声部以各种音程或各种顺序进入。早期的卡农体裁有罗塔舞曲、狩猎曲、追赶曲,14-17世纪赋格称为卡农的称谓。一:“奥尔加农”形成的原因、时间、地点9世纪后,格里高利圣咏中出现了“附加段”和“继叙咏”等形式,它们意义不在于单纯地对圣咏进行修饰和扩展,而在于打破了圣咏音乐固有的模式,这个举措表明封闭的圣咏音乐是可以扩张发展的。为了追求和谐的声音,9世纪时在法国北部的教会学校里,人们把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定旋律,在它的上方或者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旋律与它做对应,从此多声部复调音乐就产生了,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成为“奥尔加农”。二: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5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1.平行奥尔加农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3.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约盛行于11世纪,这种形式的奥尔加农把原有的圣咏作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的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或斜向
本文标题:中世纪音乐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6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