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1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课题名称: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姓名:王宇帆学号:110770205指导教师:卢宁文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2文献综述[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互联网企业,其中不乏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不难看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的范围。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商务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如何加强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企业高管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所关心的话题。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其他相关研究都显示互联网企业具有风险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个别研究者也提出了对于IT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的创新。一、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在国内提出,并在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规范和指引文件推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同时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一)国外研究情况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二)国内研究情况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3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潘秀丽(2001)认为,需要尽快制定内部控制标准及内部控制评价规范,以便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资市场有效运行,准确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为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现状,应该在规范公司治理机构的同时来规范公司的内部控制,并明确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应承担的责任,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为了达到上市筹集资金或维持上市资格所做的一种形势上的包装。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大举策,对内部控制的定位非常关键。刘明辉、张宜霞(2002)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其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导致不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因此,应该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治理控制,并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和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康玉珠、周长鸣(2004)认为,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的发展、完善都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他们注重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审计领域。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是较权威的标准,但也只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领域。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也未涉及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内容。我国如何将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公司治理结构结合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应该成为众多学者和实务界关注的话题。李榕芳(200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密切。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也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划分内部控制目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田海峰(2011)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象看,各大公司信息失真及其财务丑闻的迭出无不与内部控制弱化有关,但更深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局限性不仅要依靠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完善,更要依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能仅仅依靠内部控制机制本身的完善,还必须依赖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王宣人(2011)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共同载体是企业组织,在这个载体中,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需要内部控制作保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失衡问题。其主要因素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完善有效的监控机制,信息和沟通系统不健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应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使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二)研究趋势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4从以上相关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内部控制问题很重视,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断深化,而且,内部控制发展至今,其内涵已大大延伸,与公司治理有着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以后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会将内部控制问题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环境即公司治理下来研究和对待,其理论和实务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去开拓。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一)、评价方法的运用随着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也越来越多,通常是通过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流程图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引入数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再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1问卷调查、流程图等传统方法内部控制评价的传统方法主要有调查表法、文字法、流程图法和穿行测试法等,均是曾经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国外在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早期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和评价工作,其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一“调查问卷”,即要求审计师回答相关问题,在对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审计人员在识别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缺陷时,与文字描述相比,调查问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国内学者张谏忠,吴轶伦(2005)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为案例,对宝钢运用调查问卷、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分析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2007)以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建立流程图与指标体系详细说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评价。2层次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周春喜(2002)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对定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戴彦(2006)通过对A省电网公司的研究,围绕“资金流构建了评价体系,并依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预算管理、电力营销、固定资产管理和工程项目四类关键业务的权重以及各类业务中各个指标的权重。李军训,陈静(2010)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了一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杨海琴,刘文丽(2011)也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构建了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并主张应加强内部控制主体有效性的评价。同时张谏忠,吴轶伦(2005)、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2007)、陈汉文,张宜霞(2008)、骆良彬,王河流(2008)、韩传模,汪士果(2009)等学者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研究时也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层次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3其他的数学模型及评价方法Yu,Neter(1973)尝试性地提出内部控制三种评价模型以供审计人员选择:抽样估计、最小二乘法估计与时间序列。随后LibbyArtman,Willingham(1985)使用实验方法研究内部控制流程对其可信赖程度的影响;Colbert(1988)以实验方法研究如何评价存货项目的控制风险。而Purivs(1989)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问卷式、流程图式以及文字叙述式等三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效果。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5王立勇(2004)提出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数学分析模型,以企业业务流程图设计为基础设计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可靠性框图和模型。徐程兴(2008)针对现实中获取模型所需样本较小的问题,认为采用灰色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个本征性灰色系统,含有灰色信息。周瑜,郑垂勇(2008)运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和排序进行了研究,以期达到更简化的排序方法,并且将该方法引入内部控制评价。陈汉文,张宜霞(2008)倡导采用风险基础的评价方法,制定了内部控制评价指南以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进行规范和指导。王海林(2009)将管理工程学的CM思想引入到内部控制评价,构建了IC-CMM(InternalControlCapabi1ityMaturityMode1)内部控制能力评价模型。(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既可以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围绕合规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等目标进行评价,也可以围绕其业务活动循环,或者战略实施手段、管理的效率和经营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
本文标题: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9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