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儿童保健推拿原理与技巧
小儿保健推拿原理与技巧不要让孩子为父母的无知买单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小儿保健推拿•推拿的作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推拿手法•常用穴位•儿科常见保健推拿方法一、小儿推拿的作用小儿推拿的作用•小儿推拿的定义:•小儿推拿,又称“推惊”、“摩惊”、“掐惊”等;•是以各种推拿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的总称,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范畴。小儿推拿的作用•小儿推拿的优点:•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小儿推拿的作用小儿推拿的作用: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小儿推拿的作用推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环境•医者•患儿姿势•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先主穴,后配穴)•手法轻而柔和•推拿介质(润滑剂)•每日一次•避风寒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到成熟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反映了小儿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更加迫切的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比较多见。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小儿由于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病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响,所以在患病后,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就会很快好转趋于康复。三、推拿的基本手法小儿推拿的常例手法•小儿推拿的常例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分推大横纹)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在推拿时,可蘸用少许清水、爽身粉等。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均匀、柔和、轻快、持久、平稳、着实•推拿手法:(9种)•推法、揉法、按法、拿法、摩法、运法、•掐法、捣法、捏挤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推法:(直推、分推、旋推)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分推法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分头阴阳•分推肩胛骨•分推膻(shan)中•分腹阴阳•分手阴阳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补脾、补肾)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皮不动,肉动•用在点状穴位上小儿推拿基本手法•1.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2.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3.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摩法•指摩法•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掐法•用手指指甲垂直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掐人中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拿法•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成平行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捏法•1.捏脊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小儿推拿基本手法•2.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小儿推拿基本手法•运法•从一点到另一点做画弧运动•运内八卦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捣法•用中指指肚或指关节进行捣四、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如何找准穴位•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同身寸)•自然标志法如何找准穴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合谷穴。••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内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如何找准穴位•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常用穴位常用穴位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有点状、线状及面状穴之分;•第二,多分布于双手(小儿百脉汇于两手),其次为头面,胸腹腰背及下肢较少。•头面部穴位•【天门】(攒竹)•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坎宫】(阴阳)•位置:自眉头至眉尾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太阳】•位置:在眉后凹陷处,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的说法。•操作:揉法•主治:疏风解表、清热明目解头痛常用穴位•【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操作:用拇指端按揉。•主治:头痛、脱肛、遗尿等。•【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风池】•位置:后下发际俩侧凹陷处。•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主治:感冒、头痛、颈项强痛。•【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常用穴位•【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操作:用食指、中指按揉20-30次。•主治:感冒、鼻塞流涕。•【人中】•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操作:拇指指甲垂直掐法。•主治:昏厥、惊风、醒神开窍、急救的穴位。•【山根】•位置:两目内眦(zi)中间,鼻梁上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掐法。•主治:惊风、抽搐。•望印堂:黄脾胃必伤;白肺经有痰;红心肺有热;青:肝经风热;黑:风寒入骨。常用穴位•胸腹部穴位•【天突】•位置: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操作:右手顺时针揉天突,或吮痧天突。•主治: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膻中】shan•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操作:顺时针揉;分推膻中;推膻中。•主治: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止呕打嗝。•【乳旁、乳根】•位置:乳头向外旁开2分为乳旁,乳头向下2分为乳根。•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乳旁、乳根穴用揉法,称揉乳旁、揉乳根。•主治:咳喘、胸闷。•【胁肋】•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穴,称搓摩胁肋。•主治: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常用穴位•【中脘】胃的募穴•位置: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处•操作:揉中脘为主•主治:腹胀食积、呕吐泄泻、胃气上逆。•【腹】•位置:腹部。•操作:①两手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②以掌或四指端摩腹,称摩腹。•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厌食等。•【脐】•位置:肚脐。•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操作:用中指端或食指端揉,称揉天枢。•主治:腹泻、便秘、腹胀等。常用穴位•【丹田】•位置:脐下2寸与3寸之间的线装穴位。•操作:摩丹田和揉丹田。•主治:腹痛、腹泻、脱肛、遗尿、培肾固本、温补下元。•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结:•1.胸部诸穴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痰鸣,胸闷诸症。•2.中、上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诸症。•3.下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温煦下焦,培肾固本,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等•腰背部穴位•【脊柱】•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操作: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若加天柱骨一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瘫痪等。常用穴位•腰背部穴位•【肩井】•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操作: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着力,稍用力作一紧一松交替提拿该处筋肉3-5次,称为拿肩井。•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大椎】•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操作:按揉刮大椎•主治:发热、项强。•【肺腧】•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揉推擦肺腧•主治:发热、咳喘、痰鸣。•【龟尾】•位置:尾椎骨端(长强穴)•操作: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常用穴位•腰背部穴位小结•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四)上肢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②拇指伸直,由末节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反之为清,称清肝经;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主治: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常用穴位•【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中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心经,反之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反之为清,称清肺经;旋推
本文标题:儿童保健推拿原理与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1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