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格式要求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格式要求来稿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立题新颖,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指导意义;不违反国家宪法、法律以及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含有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内容;不披露属于保密范围的文件、成果和数据资料等。论文内容顺序包括:①中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100-200字之间)、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②与中文一一对应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及关键词;③正文以及参考文献。来稿最后请附第一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技术职称、最高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通迅地址、联系电话、E-mail以及身份证号码。论文具体格式规范要求如下,请对照相关条目,补充修改论文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1)论文题名中尽量不用英文表述(除公知公认的名称、符号等),要求限制在20个汉字以内。2)英文作者单位名称(包括二级单位)一定要用单位的标准英文名称,不要自己翻译。3)摘要是以提供文献主要内容梗概为目的,其中的内容应在正文中出现,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尤其是自我评价)。其基本要素包括: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结果及结论、本文的创新、独到之处。摘要请按如下格式书写:目的:……;方法:……;结论:……(包括与他人最新成果进行比较体现本文的创新与独到之处。)具体要求如下:目的:主要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或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一篇好的摘要,一开头就应该把作者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非常明确地交待清楚。必要时,可利用论文中所列的最新文献,简要介绍前人的工作,但这种介绍一定要极其简练。有两点具体要求:1)不谈或尽量少谈背景信息.2)避免在摘要的第一句话重复使用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结果和结论:结果和结论部分代表着文章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论文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读者阅读,主要取决于你所获得的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在结尾部分还可以将论文的结果和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突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独到之处。中文摘要一般应在200~300字,英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全文必要的信息;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能写成引言。英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表达,用过去时叙述作者的工作和研究方法,用现在时叙述结论,不要用将来时态;英文摘要一定要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好翻译就舍弃掉。4)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检索标识,是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代表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需抽出能够代表本文主题的关键词3~5个。5)参考文献代表论文的起点和层次,请严格参照以下格式将所有项目著录完全,并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排列,且在正文中以上角标形式标注,与列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应在10个以上,并且3年内的期刊占70%(特殊论文除外)。尽可能参考《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经发表过的文献。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含标点)分别为:期刊论文——[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号:引文起止页码.例:[1]叶晓东,朱兆达.一种分块处理斜视SAR成像方法[J].现代雷达,1997,19(5):23-29.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例:[1]刘谋佶,吕志咏,丘成昊,等.边条翼与旋涡分离流[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24-27.报纸中析出文献——[序号]著者.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例:[1]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1-11-20(15)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G]//文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例:[1]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M]//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14.会议论文——[序号]作者.题名[C].文集编者(主办单位).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例:[1]辛希孟.基于局部熵的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C].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78-382.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1]朱刚.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199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例:[1]王明亮.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EB/OL].1998-08-16[2001-10-04].说明:作者一项,需著录前三名作者姓名,外国人名要姓在前(全称),名在后(外国人只要第一个字母,中国人要全称),第4作者以后用“等”外国人名用“etal”。6)如属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7)请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历、从事专业)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地址、邮编、单位、电子邮箱等信息)。附范文,见下页论屈原的人格意识唐祖敏1曾云燕2(1、湖南科技学院文学院湖南娄底4170002、湖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湖南娄底417000)摘要:屈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关键词:屈原人格意识忧患意识死亡意识OnQUYuan’sPersonalityConsciousnessShowedinHisPoemsTANGZu-min1,ZENGYun-yan2(1.ChineseDepartment,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2.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Abstract:StrongpersonalityconsciousnessisshowedinQUYuan’spoems.QUYuanlivedinmiddle-laterperiodofZhanguowhentheculturalinterflowofsouthandnorthwasfrepuent.Inthisessay,theCulturalsourceandbackgroundofQUYuan’spersonalityconsciousnessShowedinhispoemsarediscussed:QUYuan’spersonalityconsciousnessisconcernedwiththeculturalinterflowofsouthandnorthinwhichmanyofhisconsciousnessincludingself-expression,independenceandhistoryconsciousnesshadformed.QUYuan’spersonalityconsciousnessisalsoeffectedbythespiritofintellectualsofZhanguoperiodandhisconceptiontoorigin,family,andpatriarchalclan.QUYuan’smiseryconsciousnessandfirmchoicetodeathareimportantcontentsofhispersonalityconsciousness.Keywords:QUYuan,personalityconsciousness,miseryconsciousness,deathconsciousness.屈原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除了其作品具有“惊采绝艳”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在于他那可以“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综观屈原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在作品中反复表明的是,面对楚国黑暗的现实,自己将不改初衷,坚持高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这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人格意识。也许正因为如此,自汉以来,对于屈原人格的研究成为了屈学的一大焦点。刘安、司马迁、班固、朱熹、黄文焕、王夫之等古代学者,虽然没有使用“人格”一词来评论屈原,但他们在忠君爱国的道德伦理层面对屈原的性格、气质、品行、能力等所作的高度评价对后世学者在屈原人格方面的研究影响颇深。自1906年王国维先生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以来,现当代学者们多踵武王氏,以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屈原人格作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宏观审视。1本文拟在探讨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文化渊源、背景的基础上对屈原的忧患意识、死亡意识作较为细致深入的剖析,以期对屈原人格境界有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一、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文化渊源和背景(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影响南方的楚民族与北方中原的华夏民族原本同根共祖,文化亦同源。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交流最早始于夏商时代,可谓源远流长。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一方面,“先楚民族是一个具有较强的追求意识、英雄意识和悲剧意识的民族,他们似乎从不甘于现状,有着百折不挠、至死也不放弃斗争的精神,并且甘心情愿将生命献祭于一种自己所追求的事业。”[1]屈原的人格、精神正是在楚民族这种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另一方面,屈原人格精神的形成与完善同时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的影响。我们从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意识便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1、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屈原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人。在《离骚》中诗人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表明他坚信自己有天地神灵所赋予的“内美”;在此基础上,诗人表示要不断加强修养,保持高洁:“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是诗人对自我才能、品质的高度自信;《怀沙》中诗人说自己“怀质抱情,独无匹兮”,表明诗人坚信并认定自己有着“党人”所没有的峻洁美质;为了树立“修名”,实现“美政”,诗人表示要不懈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这表明诗人在自信自我品质与人格的同时已把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融入了现实社会,从而使得这种自我意识因蕴含了社会价值而显得异常崇高伟大。诗人对自己出众的才华和光辉峻洁人格的自信,一方面铸就了他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另一方面,这种自信也铸就了诗人“独立不迁”“九死不悔”的个性与人格。汉代班固否定屈原高扬个性的精神,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忿怼不容,沉江而死”。[2]实际上,班固
本文标题: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格式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1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