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社会学--第1章-导论
社会学概论谢新华13723875598xinhua0407@126.com社会学概论授课教师:谢新华授课时间:2012年10月(5-16周)授课地点:中南大学新校区D座103(或113)授课时数:48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平常上课发言与论文占30%,考试占70%社会学概论[社会学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文化与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设置(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学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完善自我。前言:社会学的想像力•什么是社会学的想像力?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指出,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理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像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不再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吉登斯在谈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喝咖啡的例子。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社会学能够对它说什么呢?咖啡:社会学的想像力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作为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这一消费活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喝咖啡与社会交往,就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但人们并不把嗜好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也就是吸毒),情况就不是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却反对消费咖啡。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是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世外桃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由于咖啡的种植十分普及,变得“品牌化”了,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等,也可到特色咖啡厅,也可到“星巴克”连锁店。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譬如是什么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等。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为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与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总之•社会学的想像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学的现象。•你如何看待以下问题:“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为什么有些人生活豪华、奢侈,而有些人连温饱都难以维系?为什么女大学生就业难?2012年国庆长假:“挤”、“堵”、“垃圾”现象?把我们的实际生活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来研究,探究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正是社会学所要研究的问题。认识社会学:重新看待我们熟悉的世界彼得·伯格:它教我们用一种新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我们终其一生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PeterL.Berger.InvitationtoSociology.JamesM.Henslineds.DowntoEarthSociology.TheFreePress,1991.pp.3-5第一章导论•一、初步认识社会学•二、社会学的产生•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四、“社会学”的界定•五、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六、研究内容•七、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八、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九、社会学的功能•十、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初步认识社会学社会学(SOCIOLOGY)的词源•法文SOCIOLOGIE一词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89-1857)最早提出。(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拉丁文“societas”(社会)+希腊文“logos”(论述、学说)•在中国,早期社会学被译为“群学”,“社会学”一词是采用了日本的译法。•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是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和处理的一种特殊手段。•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一个交叉的视角。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具有科学性。即不能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依靠洞察力、无确凿根据的信念或道听途说的基础之上,而只能依赖科学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系统研究获得的。•具有客观性。尽可能运用类似与自然科学的技术。在提出问题、得到结论时努力做到不受感情、偏好的影响。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以解释并在某些情况下预测社会事件。•不可避免的主观性。社会学者感情及其道德因素的介入限制了他们研究什么和怎样进行研究。一个社会学研究的实例关于美国社会自杀问题的研究根据常识判断下面关于自杀及其原因的判断中,哪一条是正确的?因为妇女具有依赖性,受压抑,受性因素的影响,所以比男人的自杀率高。年轻人比老年人自杀率高。一个人年轻时,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最强。由于历史上的不平等、种族歧视,美国黑人比白人自杀率高。很多人在节日自杀,因为这时候一些人最感寂寞,最感沮丧。当传媒中不断地谈到他人自杀时,受其影响,人们更易于自杀。社会学研究的结论: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年轻人,部分是因为健康的原因。美国黑人的自杀率相对低于白人。新近研究并不支持节假日是引发自杀的风险因素的流行观点。研究表明,虽然已经有自杀倾向的人可能受到媒体的影响,但没有自杀倾向的人并不会因为媒体的影响而发生自杀行为。仅以你个人的经验和常识为依据,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同病相怜2,秉性难移3,金钱买不到幸福4,爱情是盲目的1.是,可怜的人们似乎可以从集体中受益,迪尔凯姆的研究表明,人们经常和别人紧密联系可以减少自杀的可能性。2.非。社会学的研究发现,“人类本性”的许多行动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因此也都是可以改变的。3.非。美国一项1977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与年收入在一万以下的29%的人相比,年收入在两万以上的46%的人说,他们“非常幸福”。4.非。尽管你可能认为爱神的箭是无的放矢的,可大多数同一种族,同一宗教。同一社会阶层之间的同龄人往往结为夫妻。社会学的基本假设: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塑造。以自杀为例•自杀肯定是个人决定的结果,即一个人得出了生命继续下去已无价值的判断。在此意义上,自杀是纯粹个人的行为。•但在某些社会环境下的人群中,这种个人决定却表现出了更多的共同点。自杀率的各种差异显示,自杀与一些特殊群体、地区和时间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每一种类型都被放在自杀中“安排”了一定的配额。•从这一事实显示出,自杀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事实,即该行为受到了一个人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主要结论:人类行为部分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家庭、组织、社区、种族、社团和历史时代——而他们自己正是身列其中。人为什么自杀?•生物学的答案:生理的或机体的因素起作用。•传记学的答案:某个人自杀的原因可以表述为一系列的事件导致了这一行为。•心理学的答案:心理学是对自杀最通常的解释方式。心理过程和人格气质导致个人的自杀行为。•社会学的答案:研究自杀的社会功能,社会学者用其社会背景和环境来解释自杀个案。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并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该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换句话说,社会学家并不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自杀,而是想知道为什么在某一社会环境中,自杀率比其他地方更高或更低。人为什么自杀?---来自社会学的解释•自杀率高低的影响因素•社会学解释的原则——价值中立•自杀行为的类型化•对行为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的考察自杀率高低的影响因素:群体的凝聚力,整合性和结合性•群体主义取向的群体自杀率低•个体主义取向的群体自杀率高。群体主义取向---高凝聚力,整合性和结合性1.在这些群体中,个人具更为明确的生活目的与意义;2.他们具有更为特殊的社会地位;3.社会对于其行为取向的预期更为明确;4.他们感到自己已经被置入了或联结到了一直能够超出或高于他们自己本身的关系之中。5.这些社会群体对于其成员具有更强的控制,它们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很强大的外部限制。个体主义取向---低凝聚力、整合性和结合性1.群体联系较弱,群体期望受到质疑。2.个人可以相对自由地过他们认为适当的生活,可以变成一种社会孤立。3.社会孤立的人们的生活受制于个人的兴趣,而非很强的群体目标。价值中立(ValueFree)原则•道德的或政治的判断超出了社会科学的领域,因此社会学家避免任何道德的判断。•可以提供此种判断所赖以为基础的有价值的重要信息。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对自杀类型的划分(摘自迪尔凯姆《自杀论》;M•伊加《菊中刺:现代日本的自杀与经济成功》)利己式利他式宿命式失范式描述个人并不感到有广大的社会有关个人将群体利益置于他或她个人身之上个人自杀的原因是感到无法控制他或她自己的生命当社会缺乏秩序时,个人自杀例证贫民窟无业游民的自杀老年的爱斯基摩人的自杀、日本神风敢死队飞行员的自杀囚犯自杀股票破产者的自杀心理指标沮丧与忧郁责任感,羞耻感和负疚感沮丧,听天由命不安全,失望对深层的社会及文化因素的考察•群体差异的原因:在解释自杀行为方面,社会学家倾向于从其他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影响。•在对文化到文化,甚至群体到群体做总结的时候需要谨慎,应该在对具体的社会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作出客观的结论。二、社会学的产生(一)社会学的由来“社会学”,Sociology,是由拉丁文Socitas(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个人)和希腊文Logos(词、学说、学问)两部分组成。一般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奥古斯都·孔德提出的。1838年10月,他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在此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此前出的书均用“社会物理学”,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孔德一直在尝试寻求摆脱哲学的束缚,他提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区别过去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所以,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就中国而言,各种书报刊中最先采用“社会学”的是谭嗣同的《仁学》最初用这一名称的是康有为。据梁启超所记广州长兴学舍教育大纲,康有为在1891年曾将“群学”同政治学原理一起并列为经世之学。谭嗣同只是提到社会学,而没有涉及具体内容;康有为的群学,也只知其名称,无从查考其内容。严复是以群学的名称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内容的第一人。他于1889年开始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为书名出版全书,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二)社会学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社会学是欧洲社会转型的产物。经济转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政治转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转型:农业社会(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2.学术背景(1)欧洲社会思想发展的产物(2)自然科学的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3)早期的社会统计调查与定量分析
本文标题:社会学--第1章-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3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