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理论流派内容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三、经验主义课程论四、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一)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二)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三)代表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赫钦斯的永恒主义、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赞科夫的发展主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1.永恒主义教育(新古典主义教育)(1)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2)代表人物: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3)永恒主义的课程主张“有一些永恒课程,凡愿意自称受过教育的人应当予以掌握,如果那些课程构成我们理智的传统,那么,那些课程应当成为普通教育的核心。”——赫钦斯①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永恒学科指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代名著。②永恒学科可分为三类:理智训练的内容:哲学、文学、历史理智训练的方法:数学、科学、艺术理智训练的工具:读、写、算以及古典语言学习③提倡阅读名著小学课程:进行读写算基本训练的同时,要求儿童熟记伟大古典著作中的某些段落。中学课程:开设古典语言课程,把希腊文、拉丁文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大学课程:阅读古代作家的名著,汲取永恒的知识。名著的优越性⒈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⒉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⒊阅读名著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名著仔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阿德勒和布坎南等。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GreatBookBoys)。阿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因此而得名。(3)对永恒主义课程观的评价①猛烈地抨击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弊端,切中了实用主义课程论的要害,促使人们反思实用主义课程论。②永恒主义者追求永恒理性,倡导名著课程,对纠正当代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有一定积极意义。③面对新旧文化的冲突,永恒主义者采取了复古的态度,具有保守主义倾向。④强调永恒的人性,对社会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2.要素主义教育(1)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素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美国教育质量下降,为了适应美苏争霸的需要,要素主义逐渐兴盛。产生标志:1938年2月,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的形成。代表人物:早期主要是巴格莱;后期主要是科南特。、里科弗巴格莱科南特(2)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批评进步教育完全取消了学业成绩的严格标准,造成学习成绩低劣;轻视学习的系统性和循环性,否定教材中的内在逻辑,排除要求严格而内容精密的学科;抛弃了学校的权威和纪律,助长纵容和放任等。(3)要素主义的课程主张①课程目标:强调社会进步与民主的理想;个体心智与道德的训练。②课程内容: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知识。采用学科课程。③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④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3)要素主义课程观的评价优点:①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②加强了学科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加强了文化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缺点:①片面强调智力训练和认知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②片面强调学科内容的掌握和教师的教学③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学科中心主义的优点:①按照学科编制课程,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②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理论周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原理和规律。③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4.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局限性①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将知识割裂。②课程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学以致用。③各学科容易出现重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一)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美)(二)主张:1.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2.课程不应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核心观点)3.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中去,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城市问题、交通拥挤、犯罪问题)(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优缺点优点:①重视社会与教育、课程的联系,以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服务。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①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的需要。②忽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③夸大教育的作用,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依靠教育不可能解决。四、经验主义课程论(一)代表人物:杜威(二)主张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和中心。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经验和能力。(三)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优点①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准备,课程设计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重视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四)经验主义课程论的缺点①过分地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②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③只能使学生掌握零碎的片段知识,降低学生的知识水平。四、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一、何谓“后现代”?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第二,后现代作为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态度。“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二、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及产生背景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新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但它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而是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基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所有思潮的一种统称。三、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卡普尔、格里芬等人为代表的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题的课程观;以艾普尔为代表的以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主题的课程观;以多尔为代表的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为基础的课程观。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1.课程设计的“4R”标准,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s)严密性(rigor)2.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3.课程目标的非预设性或生成性;4.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5.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评价: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包括强调个性化教育、反思与理解、教育批判与鉴赏、自我意识提升与自主性等,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发展以及推动人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都是有价值的。后现代主义彻底的否定性和大胆的超越性有其过于极端和片面性的一面,有的观点脱离我国实际和不具可行性,有的甚至还表现出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案例分析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来学习。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课程理论?PPT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资料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试卷下载:教案下载:字体下载: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课程理论流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5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