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作文——如何修改
第八单元如何修改作文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又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而有些学生往往将写和改割裂开来,认为作文写完就万事大吉,至于改,那是老师的事,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也不去认真对待,往往是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要知道,文章写完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反复雕琢才能成为精品。所有的佳作,无不是作者用心修改的结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鲁迅的文章也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修改是写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能够改一篇作文,要比盲目地写几篇作文收益大,修改既是作文本身的需要,也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需要。多写又能勤改,才能“悟”出写作之道,写作水平写完一篇作文,应从哪些方面修改呢?总的原则是:哪有问题就改哪!对症下药,统筹兼顾,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而言,可从语言文字是否规范,标点格式是否正确,主题题材是否统一,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逻辑修辞是否妥当等几个一、作文修改的范围。五查有无“病句”存;“自改作文十查”六查“中心”集中、新颖、深刻、准九查“语言”简练、通顺、准确三要十查“感情”真几许;最后字数定要够。(1)符号(删、改、调、换、补)(2)内容(中心、立意、材料、感情)(3)语言(标点、格式、文字、语句)二、修改步骤。1.通读全文。2.提出修改意见。(4)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安排、谋篇布局、详略安排)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写完后至少读两遍,但最好不要马上读——因为“思维惯性”会使我们很难全面发现自己的毛病。隔开合适的距离,先做做其他三、文章内容的修改。(一)读。事情,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当然也不要隔太久,太久没感觉了)。如果是考场作文,最好也在检查其他题目后再读作文,但是一定要读。修改前先朗读,这非常重要!像读别人的作品那样去读。朗读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的作文“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别扭”,那一定有毛病。朗读之后还要默读,体会自己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多挑毛病,然后如《我的同桌》中提到,同桌是名三好学生,熄灯后她还躲在寝室的帐子里打手电做功课。作者原意是想突出“刻苦好学”的品质,但效果却相反——这不正反映她不善安排时间,既违反宿舍纪律,还伤害视力吗?像这种只考虑一面却影响整篇主(二)删。1.与主题无关,或似与主题有关,实则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2.空洞的议论或抒情坚决删。如《尊师爱生小记》。有位同学全文600字,但开头大发议论,仅谈教师节的意义便用了150多字。当然,写此题可以提一下教师节,但写记叙文“未叙事先议论”绝对是犯了学生习作的大忌,3.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如《在双休日里》,连写一天里发生的五、六件开心的事,其实这就是一种重复。修改的时候,只要保留一二件最令自己开心的事,写好写详细就行,其余可一笔带过或直接删去,像课文《第一次真好》那4.开篇“离题千里”,或结尾“画蛇添足”应当考虑删除。如《农贸市场见闻》竟然从凌晨起床写起,甚至从昨夜睡不着觉写起;或从国家农业政策谈到家乡大丰收,或从一路美丽景色谈到如何挤交通车……这些“远距离”的都应删去,确实有些关联就一笔带过。再说结尾,读后感一类的文章是容易“画蛇添足”的典型,真情实感明明已经写尽,为了所谓拔高主题,往往还要再空喊几句口号或硬做一番检讨。诸如需要增的大致有三种情况:1.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三)增。2.内容单薄的,增加内容,适当扩展。还是《我的同桌》。写完“好同桌”的若干优点后,读一读,发现这个人物怎么不够丰满呢(有些单薄有点假)?仔细一想,原来是个“没有缺点”的同桌!但缺点写多了,写细了,一下把握不好可能伤了主题,怎么办?语调诙谐幽默一点,缺点略提一二,不就行了吗?再读一读,好了,人物真实丰满多了。3.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生动的描写。如《我心爱的水泡鱼》,作者语言通顺,但不具体,例如:“我曾经养过一条水泡鱼,它全身桔黄真好看”。“好看”在什么地方呢?不清楚。于是修改时加了一句:“尤其是它那双玻璃球似的大眼睛,游动时晃来晃去,惹人喜爱”,这就形象生动1.改动少许就能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的,应当改。比如写《你看我们班……》,作者从各个角度连写几个最优秀的班干部出色的事件,来体现自己对班级的认同感。修改时老师给了个意见:保留一两个此类典型例子,加入一两个有缺点的代表性人物,写需要改的主要有四种情况:(四)改。他们如何在班级的影响下,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例子。这可作为修改同类文章的经典意见:没有低哪有高?一直好,全部好,没有“需要变好”和“已经变好”的例子,怎见一个优秀班集体对成员的影响力?这样才真实、动人。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有些事也许不必真有,但必须“情理之中”,给读者真实感。这是要点!2.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如习作《弟弟》的结尾:“我看见弟弟从人群中挤出来往家里跑去,透过雨帘我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耳边又响起了《我是小服务员》的歌声……”弟弟回家去干什么呢?初稿中没交代;修改时作者在前面加了句“啊,家里还有煤饼!”联系上下文,可知他是回去取煤饼给人家用。这样一呼应,读者便明白了。3.记叙文中一个人如果说话长篇大论,应当改。方法是:“一个长篇改多个短篇”,每个“短篇”中插入他人的简短问话或反应;或加入此人的动作、神态,文章就活泼了。语言是否通顺,有无病句,是作文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不通顺、病句较多的作文,不仅给人语言不合格的印象,且影响读者对内容、立意的理解,损失绝对成倍!而文章有没有文采,有没有佳句,是作文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富有文采的好文章,里面再出现些为人称道的佳句,四、文章语言的修改。则好印象也是加倍的。即使立意、内容差些,也可能得高分。所以修改作文,一定要特别注意修改语言。修改语言可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从零下到零”,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二是“从零到零上”,把字、词、句改得主要是改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这里不必多讲。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修改作文时必须要做的事之一。这里(一)字、词的修改。1.字的修改。标点符号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也许超过你的想象!它们停顿的位置不同,表意也不同;用好了标点,有时比改动一大段文字还要有力!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写作中,大多数同学是忽视标点符号的:要么用不正确,要么随便点一下——一逗到底,方便自己,苦了别人。那么怎样使(1)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感叹号、问号、间隔号各占一格,且均不能出现在第一格。(2)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各占两格,其中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标在最后一格,后半部分不能出现在第一格;破折号、省略号不能这是标点格式的简单提示,具体用法可找相应内容再复习一下。笔者认为,讲到底,标点要用好,不容易,有时需反复斟酌才行,自己的摸索、体会往往比什么都重要。①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2.词的修改。如何修改使用不正确的词,将和修改病句一并讲。这里主要谈谈“从零改到零首先看一组句子:....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②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点评:②是鲁迅先生《药》里的文字,①换掉②里的一些动词。大家看,原文②生动、准确、形象的感觉,在①里是不是都给改没啦?反过来说,假如先有第①句,请鲁迅先生来修改,改成第②句,修改效果有多好啊!这样地来修改我们的词语就好了。在词的修改中要特别注意:有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词语都能表达出基本语义,但效果天差地别:“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是大家熟悉的例子,“绿”、“到”、“过”都能表意,但表达效果一1.使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问题。《药》中两句话中,不同的词都是近义词,但使用效果很不一样。下面是《十字路口的老人》里的句子:红灯亮了,那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骑车一下子冲了出去。老爷爷(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老人)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2.近义词的使用问题。..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冲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红灯亮了,那个人骑车一下子窜了出去。老爷爷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一句话连用三个“冲”,单调,也不准确,应当修改。修改后是这样的:..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跨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三个“冲”,保留一个,另两个改“窜”和“跨”..如果仅修改一个词效果不够理想,就要考虑增或删了。比如把“又大步跨向前”的“大步”删掉,改成“一个箭步”,效果这里主要指修改病句,这是“从零下到零”的修改;如果再使用些修辞方法,就达到“从零到零上”了。(二)句子的修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虚词、近义词、语序不当等病句同学们早就会修改了,对成分多余、不合理重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病句也要学会改。让我们(1)那件往事又徘徊在我的脑海里(“往事”与“徘徊”(2)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都非常激动”前缺少主语“我们”1.修改病句。(3)参加活动的人基本上全部到齐(“基本上”与“全部到齐”(4)学生上课时应认真听课,积极地思考和讨论问题,仔细地写好课堂记录。(语意不连贯:“听课”“做笔记”应同步进行,中间插入“讨论问题”不合适。)(5)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领导。(是“三个领导”呢,还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表意不明确,因而产生了歧义。)2.“矫枉不能过正”,或者说“过正一定要矫枉”。为把意思表达得更透彻、更有效果,有些同学在语言上常常“过正”,即把话说过头了,导致表达不准确的问题。这有时体现在比如,为了说明生活和作文的关系,有人写道:“生活离不开作文,作文离不开生活”。这句话,用语法分析不是病句。但仔细一想,说“作文离不开生活”没错,可是生活也离不开作文吗?如果生活离不开作文,那许多目不识丁的老人该怎么办呀?再如,叙事时常有人把“人”写得过分。有这样一句话:“现在中学生都忘记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却把好朋友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的。”确实有这样的中学生,但不至于“都忘记”了吧?“都”代表着百分之百,那还了得?修辞的使用也有夸张失真的。主要有下列几类:(1)比喻不当。如:一阵西北风刮来,吹到脸上像刀砍似的难受。(犯了比喻过(2)夸张过度。如:我家的猫一下子能捉到两三只老鼠。(夸张过度,不符逻(3)借代不妥。如:我最喜欢听“秃头”讲课,真有意思!(用“秃头”指代教授,既不严肃,也不文明。)(4)拟人失误。如:今年中秋,月色格外明朗,我们都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水果,一边赏月,月亮也板着面孔看着我们。(月亮板着脸,跟大家赏月的情境协调吗?)语言“过正”还表现在过长的句子、过多的修饰语。如果没有把握,还不如平实些,只要立意、选材、结构好,平实未必不能得高分,很多大家的文字,都是很平实的,典型的如朱自清的《背景》我们比较下面两句话,借此体会过正的坏处。①在乳白色的朦胧幽淡的月光下,温柔的春风轻轻地抚弄着河畔婀娜多姿的垂柳。我如醉如梦般地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远处近处的蛙声此起彼伏,好像密鼓一般高一阵、低一阵地传入我的耳朵,我仿佛闻到了我家乡送来的泥土沁人心肺的芳香。改句:在幽淡的月光下,春风轻拂着河畔的垂柳,面对这迷人的夜色,我不觉沉醉了。在远近起伏着的蛙鼓声里,我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芳香。(糅合,简化,②宽阔的、嫩绿的、点缀着数不清的五颜六色的香喷喷的野花的草地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哗啦啦欢笑奔流的小河。(一个词
本文标题:初中作文——如何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7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