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章宗教组织与制度07年
第五章宗教体制第一节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第二节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第三节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第四节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第五章宗教体制•基本概念:•宗教组织、宗教制度、宗教组织的类型、僧侣;•宗教信仰体制的结构、信条、教义;•偶发性危机仪式、周期性岁时仪式、通过仪式、巩固仪式、神的俗化、人的圣化。•思考题:•①宗教组织作为宗教要素的最外层,有什么特点?•②宗教组织的成因分析•③宗教修行的类型和目的。•④如何理解宗教礼仪的社会作用?宗教在形式上是有两个部分构成的。宗教组织是宗教徒在其中过宗教生活并通过它进行宗教活动的机构、团体、会社、社区或其他形式的群体,此为宗教的“体”。宗教制度是维系这种群体,规范宗教生活,指导宗教活动的规章、教法、体制、惯例和传统等的总称,此为宗教的“制”。体与制彼此有别,但在实践中却密不可分。组织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维系;而制度必然属于一定的群体,是一定的组织建立和维系的依据。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规范起来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是一切宗教得以形成、赖以成型的基本要素。问题:为什么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构成了宗教的基本要素?它与宗教的其他要素有什么样的关系?它的性质、意义是什么?它在宗教诸要素所构成的宗教体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本身包含那些内容?宗教组织之所以得以形成,宗教制度之所以得以建立,其根本性的基础和条件在于宗教信仰的群体性或社会性。宗教的体制乃是宗教之社会性的逻辑展现和必然产物。宗教体制处在宗教诸要素组合而成的宗教体系的最外层,它的内容是其他三要素所决定的,是它们的外部形式或外在表现。任何一种制度,无论是国家的政治制度,集团的约定俗成制度,还是宗教的神圣体制,它的性质、意义与作用只有一个,就是把国家的公民、集团的成员和宗教的信众的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使之服从于共同的信念和规范。对宗教组织的分析性质宗教性质社会性质形成与演变自发→自觉简单→复杂宗教组织的科层体制核心成员僧侣产生途径创建人教育、传承类型救世、出世政教合一、政教分离社会作用从类型的角度指出社会意义对宗教制度的分析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性质与意义产生与功能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性质与意义目的法门种种组织模式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性质种类功能第一节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一、宗教组织的性质任何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本质上都是共同宗教信念或宗教信仰的产物,而组织形式则是它的表现形式并为之服务。对超自然(神)的依赖、信仰和祈求神的奖赏与拯救,显然是宗教组织的共同目标,这就决定了宗教组织的宗教性质。同时,宗教组织作为宗教之内在本质的外在形式,还必然受社会结构形式或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宗教组织还具有了社会性质。1、宗教性质宗教组织是宗教信仰者在其中过宗教生活进行宗教活动的机构、团体或其他形式的群体。宗教组织是宗教信仰者为实现都超自然力量的精神追求所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活动和仪式的规范。目标决定规范,一定的规范则要求一定的角色。于是,一方面,宗教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的内容所规定。另一方面,宗教组织又是坚振宗教信仰,强化宗教感情的有力手段。对超自然(神)的依赖、信仰和祈求神的奖赏与拯救,显然是宗教组织的共同目标,这就决定了宗教组织的宗教性质。宗教组织的宗教性质表现为,宗教组织在本质上是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便为后者的内容所规定。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教派各有自己的宗教观念,形成不同的教义和信条,这就决定其外在的组织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宗教的体制就随宗教种类和宗教派别之不同而不同,随同一种宗教或同一个教派之变化而变化。天主教: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公教。公,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强调,“公教教义”为基督亲授,经使徒和公教教会持守、传授、教导,所有公教教徒都必须信奉接受全部的纯正信仰内容。强调信仰是对“启示真理”表示同意或“认信”,解释圣经和圣传的权利属于教会。凡由教会加以神圣委派,赋予”传授和教诲教义之权“者(如教皇、公会议、主教等),他们的合法教诲皆”无谬误“,并对所有教徒具有制约性权威。因此,在组织体制上十分重视教阶制。只有信徒而无教阶制便不成为教会;反之,在新建立的教会中,如果只有教士而没有普通信徒,只要教士直属于教阶体制,就已经是教会的支系天主教认为,神职人员具有代表信徒向天主吁祷及奉天之命而颁施恩典的特殊中介职能。在宗教仪式中,神职人员起主导作用,信徒只是随从。“按礼生效”天主教主张圣事由基督设立,是基督以有形的神圣样式永恒地圣化了他的恩宠,并将此恩宠赐予领受者。其效用在于教会通过合格的神职人员依照基督的样式,按照教会规定的礼仪施行,即告生效,不因施礼者的灵魂准备或德行好坏而受影响,简称“按礼生效”。圣事:①圣洗:由主礼人点水少许于受礼者之头——重生、洗去原罪之意,亦视为加入教会的仪式。②坚振:由主礼人为已经领受过圣洗者的头上按手并施以圣油和划十字;③告解:向神甫告罪,表示忏悔;④圣体:在弥撒中领受圣体;⑤终傅:神甫或主教为患病或垂危的信徒抹油念经,祝福。⑥神品:领受神甫神职时的一套礼仪;⑦婚配。“因信称义”路德宗: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马丁·路德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因其强调“因信称义”,亦称信义宗。其教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人的公德和善行,而终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称为义人。信徒通过祈祷就可与上帝直接交通,而无需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件圣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路德宗还认为,教会和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均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教会自己决定。2、社会性质宗教组织作为宗教之内在本质的外在形式,还必然受社会结构形式或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宗教组织还具有了社会性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社会的人直接或间接参照了该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再现:时代越是古老,其再现的情况便越是直接,其再现的机率便越大。1、宗教的体制常常与社会的组织和制度交叉甚至重合。2、宗教体制是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产物,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3、宗教组织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社会服务甚至军事活动,并以它们的制度去影响或控制其他社会组织的这些活动。4、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与社会的其他组织和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交互作用,这使它们不能不带上社会性或世俗性。二、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1、从自发到自觉的宗教组织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两种主要的宗教组织类型。在原始古代社会,宗教是一种普泛现象;人类行为的许多形式,从家庭群体到劳动群体,在某些重要方面都带有宗教的特征。在这些社会中,宗教是全部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后来,进入文明社会才形成专门的宗教组织。前一种类型一般为家庭和社区后一种是专业化宗教组织无论是原始社会的氏族宗教组织,传统社会的家族或社区的宗教组织,还是现代社会的“教会”形式的宗教组织,都是宗教维持自身发展的结果。宗教组织是宗教信仰者规范宗教行为、引导宗教经验、体现宗教观念的必然结果。2、从简单到复杂的宗教组织结构随着宗教组织的扩大和组织活动的复杂化,出现了协调内部关系的以及分工掌管各项职能的需要,于是,在宗教中产生了分科掌管、分层负责的结构——科层制度。宗教组织成员由分工专业化到科层化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其端。这种分科掌管、分层负责的结构体制——科层制,本来是宗教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群体随着组织的扩大而不可避免的产物。但在存在着阶级结构的社会中,这种科层制度常常是社会阶级结构的投射,它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结构的色彩。决定宗教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宗教内容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同研究宗教思想和宗教情感相比、研究宗教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更需要注意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提示:在研究宗教组织的问题时,不仅应该注意它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关系,还应该注意宗教组织自身结构如何。问题: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宗教组织?有什么特点?出现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后,宗教组织的情况如何?三、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相对固定的成员是任何一个宗教组织保持神圣目标的,规范信仰行为的重要条件。依照这些成员与神灵的关系或宗教素养的区别,他们或是专职,或是兼职,或是指导宗教活动的教职人员,或是一般信徒,在宗教组织中拥有不同的地位,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行使不同的职能。作为宗教组织实体性标志的僧侣,是在各个宗教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各种制度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特殊人物。他们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最基本成员。宗教学上所称的“僧侣”应该是泛指各种宗教中的专门神职人员。特别是那些精通宗教仪式的知识于技术,从事沟通人神关系的特殊人物。这些特殊人物,是立誓献身于神圣信仰的出家僧众和修士,还是为广大信众服务的专职宗教从业者是由各个宗教组织的性质决定的。要点:僧侣的概念成为僧侣的条件僧侣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五、宗教组织的类型宗教组织的形式和体制既是多样的,又是可变的。不同的宗教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构建体制,同一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以及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组织形式也带有不同的特征,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演变,宗教组织也常随之而发生变化。提示:宗教组织类型研究的基本原理宗教组织分类的原则救世与出世的辨证关系政教关系的理解六、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问题:在什么意义上,宗教的组织化是宗教得以巩固的手段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要点提示:1、宗教组织的宗教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是宗教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宗教观念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的桎梏。这种两重性也直接影响到宗教的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作用。2、宗教组织的类型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因此而有不同。救世型、出世型、政教合一型、政权分离的独立型。第三节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关注要点:宗教信仰体制的结构信条与教义之异同宗教信仰体制的功能——宗教组织的目标信仰制度信条教义(教理)传统信仰信经、信纲第四节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要点提示:1、修行制度的意义与目的:宗教修行的理论基础;修行目的的多样性;宗教修行是一个广义概念2、修行制度的内容3、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第五节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宗教礼仪就是程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宗教行为。要点提示:1、为什么说“礼仪意味着宗教”?2、宗教礼仪的一般范式3、宗教礼仪的种类与宗教行为分类的对应关系4、宗教礼仪的功能——宗教功能、社会功能。特别提示:宗教的社会作用总是表现为通过神的意志和权能来强化或削弱某种社会关系。这种作用究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取决于它所作用的人际社会关系的性质。这是我们评价宗教之社会功能的一条总的原则。也是评价宗教礼仪的功能的准则。当人们把所分析的社会看作一个静态的存在的时候,宗教仪式确乎固结了社会的传统,给个体以安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但是,另一方面,唯其因宗教仪式的这种作用,它也就成了社会的制动器和思想的窒息剂,停滞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单一的群体社会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宗教及其仪式,当然可以起到社会凝结剂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分化和发展,多种宗教信仰和多种宗教仪式同时并存,它们之间势必互相排斥、互相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及其仪式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往往不是单一社会群体中的团结作用,而是由宗教排他性所起的分裂作用了。讨论:1、为什么说体制是宗教必不可少的外部形式?2、宗教体制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什么?3、宗教观念与体制的互动关系?第二编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第六章概说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提示:•通过不同的宗教起源论,了解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的起源。•不同宗教起源论之异同•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方法•宗教起源的时间、标志、社会基础•不同宗教发展观之异同
本文标题:第五章宗教组织与制度07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0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