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
设计概论第三章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1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2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3设计概论第三章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思考题1.试论中国古代设计中造型趣味的变迁。2.试论实用性在中国古代设计中所处的地位。3.试论中国古代设计的鲜明特征。石器时代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例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萌启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萌启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北京猿人”使用的砍砸器和刮削器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1、陶器•彩陶(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冈文化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黑陶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几何印纹陶长江以南东南广大地区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类型装饰特点手法距今年代仰韶文化半坡型鱼纹、人面纹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约7000~6000庙底沟型鱼纹、变体鸟纹、花瓣纹双关手法(色彩双关)、曲边三角形约6000~5000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点、螺旋纹、波纹繁彩、内彩约5000半山型漩涡纹、葫芦纹、锯齿纹多效装饰法、双关手法(彩体双关、黑红彩合用)4500马厂型锯齿纹浮雕嵌骨珠4000彩陶分类表:人面魚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出土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的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半坡型半坡型彩陶因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人面与魚形的组合是它的代表性纹饰。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和圆底盆,此外还有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形瓶等,诸如杯、钵、罐、瓮、盉、甑、釜、壶等也都烧制。几何纹彩陶盆网船形彩陶壶陕西宝鸡出土庙底沟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彩陶。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此外还有敛口浅腹盆、敛口罐、长颈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彩绘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纹饰有几何形图案,如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带状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同时也有仿生纹和植物纹等。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庙底沟型彩陶彩陶钵山西垣曲出土蜥蜴纹彩陶瓶甘肃武山出土鹳衔魚纹彩陶缸河南邓汝出土马家窑型彩陶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晚于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盆、敛口深口瓮、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飞橙黄为主,常绘黑彩,也有黑白两色和黑绘中加绘红彩的。仿生花纹仍多鸟纹及鸟纹变形纹,波纹线很多,螺旋线最为出色,具有柔和均匀,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和强烈的动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体画满花纹,又有内彩,内彩即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以下特点: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马家窑型彩陶旋纹双耳彩瓶甘肃永靖出土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波折纹有流彩陶壶青海乐都出土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漩涡纹尖底瓶甘肃陇西出土马家窑型彩陶菱形纹彩陶罐甘肃永昌出土马厂型彩陶龙山文化黑陶细柄高足镂孔黑陶杯山东日照出土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几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印压的几何纹而得名•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在造型设计上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常见的有汲水器、储藏器、饮食器和炊煮器等•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有多种不同的装饰设计手法,如拍印、刻划、堆贴、镂孔、彩绘等。其中彩绘是我国新时器时代制陶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彩绘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为材料进行描绘,经过彩绘的陶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色的美丽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装饰图案有动植物纹样和几何形图案(主要由线的粗细、疏密、长短、横竖、曲折、交叉和各种圆点、圈点等相互有规律的排列组成,如正三角、方格纹、网纹、旋纹、锯齿纹圆圈纹等。这些几何纹样通常又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等各种不同的构成方法进行图案构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奴隶制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按照物器的用途和性质归类,青铜器可以分为礼器、农具、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等•青铜器更多地作为礼器而存在,这类礼器的设计,大都造型威严,文饰丰富,制作精美。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通常以抽象和半抽象的动物纹样为主要装饰。最突出的是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和夔纹,饕餮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50多公斤,雄伟高大,并饰有饕餮纹和夔纹,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铸鼎。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夔纹。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饕餮纹饕餮纹夔紋青銅鼎卷体夔纹罍司母戊方鼎•西周早期承袭了商代的风格,中期以后,设计风格开始反映周代统治者“礼治”的需要,神秘色彩淡化,造型有了固定的规格,纹饰趋向简化,多采用富有秩序感和韵律感的窃曲纹,有的还有很长的铭文。•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青铜器由原来的主要作为礼器作用,而成为统治阶级日常享用的生活用具,造型设计由原来的厚重威严转变为轻灵奇巧,纹饰设计手法由抽象趋向写实,纹饰内容由神秘变得易于理解。•春秋中期莲鹤方壶,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壶高122厘米,腹部佩饰一对龙形双耳,圈足下伏有咋舌双兽,壶盖顶部饰有双层莲花瓣,中间力一仙鹤正振翅欲飞,引吭鸣叫,恰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莲鹤方壶青铜器的制作理论•《考工记》我国最早一本关于工艺的专著,详细记载了熔铜的火度,以及各种不同的铜锡配方比例,以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器物•《荀子》中所说的“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正是青铜器设计制作技术的小结。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青铜器最早是浑铸法,即器体、耳、足等附件均一次铸成,造型单纯质朴,变化不多。•以后是分铸法,即器体单铸,耳、足等附件另铸,再与器体嵌铸成一体并加以焊接,造型更加丰富。•春秋战国以后,出现了焊接术、刻模印花、细线刻纹,以及镶嵌红铜丝等新技术。•其中最伟大的发明是失蜡法失蜡法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也称蜡模法。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然后在模型内外敷泥,成为泥范,再制为陶范,最后再浇入铜熔液进行铸造,蜡则熔化流失。蜡模比起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失蜡法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甚至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长信宫灯汉代河北满城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灯体成圆形,有两块瓦状的罩板,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一优美的仕女塑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又例如卧羊灯,整个灯为羊形,羊背为活动的盖,翻开即为灯盘,可平置在羊头上。设计概论|第二章中国设计艺术源流汉代薰炉汉代薰炉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烧香料用,通称博山炉。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仙山“博山”。炉体呈豆形。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穿插在云气之间。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秦汉时期,都相信海上有仙山的这类神话,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烟雾飘渺,如同仙境。一、建筑设计•战国时期“高台榭、美宫室”,出现了许多街道纵横,规划齐整的工商业大城市。•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中国建筑特有的布局形式已经形成,建筑已经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成为后来两千年中国建筑发展的基础,后来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使它更加丰富完美。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汉长安未央宫遗址。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河北阜城出土的汉代明器陶质塔楼•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被兴建起来,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佛塔。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洛阳龙门石窟浮雕的北魏建筑形象云冈石窟第12窟中的平棋藻井开凿石窟源于印度,自西域传入中国,经敦煌、武威传至北魏首都平城,再传到洛阳、邯郸等地。云冈石窟主要为北魏皇家所建,大体分三期:第一期建于公元460~466年间,有五大窟,仿草庐内部形式,作穹顶,内凿大佛,最高者近17米;第二期多仿佛殿,前有三间面阔的敞廊,廊后壁正中开门,通入矩形后室,室内修佛像,廊及后室顶上雕天花藻井,表现的是一座有前廊的佛殿的形象;第三期为矩形平面,中心雕一塔形中柱,四壁雕佛龛、佛殿,表现的是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庭院内的景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庑殿顶饰云冈石窟第39窟中的塔柱,柱的四壁雕有佛龛、佛像北魏洛阳宫城平面示意图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所建宫殿在魏晋洛阳宫基础上又吸收了东晋、南朝建康宫的特点。•隋唐时期,隋代时期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赵州桥,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石拱桥,比欧洲19世纪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展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是我国隋朝时期一位普通的工匠李春设计监造的。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李春在设计和建造大桥的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使大桥具有独特的风格。他采取单孔长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多。采用这样的大跨度,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唐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唐长安城太极宫平面复原图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外观立面复原图含元殿外观复原图唐洛阳宫明堂复
本文标题: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0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