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ecture1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古代至中世纪结束)Mainpoints:一.西塞罗(Cicero)、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奥古斯丁、但丁的翻译主张二.托莱多“翻译院”的活动以及特点三.西方古典翻译理论的总体特点西方古典翻译理论:Introduction1.时间:始于公元前3世纪,止于欧洲中世纪结束2.内容:一般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和《圣经》翻译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3.主要翻译活动:4.主要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圣哲罗姆、奥古斯丁3.主要翻译活动1.3B.C.,72名犹太学者翻译《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gint),揭开了西方翻译活动的序幕2.公元405年,哲罗姆对照希伯来原文翻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TheVulgate),使拉丁语读者有了标准的《圣经》译本,并成为罗马主教所承认的唯一文本。3.中世纪,由于总结势力逐渐强大,教会神职人员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活动日益普遍。4.11世纪,西班牙的托莱多,意大利的西西里逐渐成为当时西方翻译和学术活动的中心。5.意大利诗人但丁主张用俗语翻译,提出文学不可译的观点。关于《七十子希腊文本》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用希腊语翻译。多人合作的结果,从而开了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译文词语陈旧,有的地方译的太直太死。因为72名译者都不是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非希腊语的语言环境以及祖先的语言影响译者,从而影响翻译质量。4.古代翻译理论家4.1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43):(1)“西方翻译理论之父”(2)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修辞学家、翻译家(3)生平:出生于骑士家庭,在罗马、雅典等地学习过修辞、法律、文学和哲学,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撰写过大量著作。(4)多产的译者: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普罗塔格拉斯》,色诺芬的《经济学》、阿拉图斯的《论现象》等希腊名著。(5)西塞罗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恶之定义》。西塞罗的翻译主张“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成为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成为直译和意译的滥觞。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Thebestkindoforator)中对二者进行区分。摘录如下:ThatistosayItranslatedthemostfamousorationsofthetwomosteloquentAtticorator,AeschinesandDemosthenes,orationswhichtheydeliveredagainsteachother,AndIdidnottranslatethemasaninterpreter,butasanorator,keepingthesameideasandtheforms,orasonemightsay,the‘figures’ofthought,butinlanguagewhichconformstoourusage,Andinsodoing,Ididnotholditnecessarytorenderwordforword,butIpreservedthegeneralstyleandforceofthelanguage,ForIdidnotthinkIoughttocountthemouttothereaderlikecoins,buttopaythembyweight,asitwere.(DouglasRobnson,2006:9)换言之,雅典最雄辩的演说家伊斯金尼斯和狄摩西尼的大部分著名的演说,也即他们相互辩论的演说,我都翻译过。在翻译的时候,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亦即人们说的保留思想的“修辞”,但却是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所以这样的翻译,我认为没有必要逐词对应地翻译,而是要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该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我不是作为翻译匠,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我所保留的是原文的思想与形式,或者人民所说的思想的“外形”,只不过我所用的语言是与我们语言的用法完全一致的语言。这样以来,我认为没有必要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应该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与力量。解释:“翻译匠”---指采用直译(“字对字”)方法的译者“演说家”的译者---则力图通过译作打动听众罗马时期的“字对字”译:可谓名副其实,人们用拉丁语最切近的语法对等语替换原文(希腊语)的每一个单词,这样,罗马人阅读译文时可以把希腊原文与拉丁译文逐字对照。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主张1)译者在翻译中应该像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在感情上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主张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4)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由于修辞手段以这种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因此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这就说明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西塞罗的翻译实践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严格践行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主张活译,反对直译)翻译的《奥德赛》是地道的罗马作品,成为后来著名诗人维吉尔的模仿对象翻译的柏拉图作品,既体现了柏拉图的风格,也展示了自己的风格。西塞罗对翻译的贡献理论方面:其翻译观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作是文艺创作,翻译中原作与译作、形式与内容、译者的权限和职责等问题成为关心的问题。其提出的“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两种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影响到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西方翻译理论史自西塞罗起就被一条线贯穿起来,即翻译的标准方法和技巧。翻译实践方面通过翻译希腊哲学著作和研讨哲学词汇的译法,给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引入了不少哲学词汇:欧洲各语言中的词汇,例如:quality(特性),individual(个体),vacuum(真空),moral(伦理),property(性质),element(要素),definition(定义),infinity(无限),conception(概念),induction(归纳),etc.4.2贺拉斯(公元前65-8年)(1)生平古罗马著名诗人,翻译理论家。其父为获释奴隶。幼年在罗马求学,后到雅典深造,结识了西塞罗,并成为挚友。其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艺》中。(2)贺拉斯的翻译思想①翻译和创作一样贵在创新,翻译家又权利去创造罗马人闻所未闻的新词。1)翻译中新词的输入,会使一门语言永葆青春。2)在安排词句时,只要安排得巧妙,就词汇便能获得新义。3)如果表达深奥的东西,必须用新词才能表达。4)通过翻译借用希腊词,可以满足写作、翻译的需要,还可丰富祖国的语言。②主张活译,摒弃直译。关于灵活翻译,Horace认为:Athemethatisfamiliarcanbemadeyourownpropertyaslongasyoudonotwasteyourtimeonahackneyedtreatment;norshouldyoutrytorenderyouroriginalwordforwordlikeaslavishtranslator…“只要你不是浪费时间,留恋迂腐的翻译手法,只要你不是奴隶一样将原文字字对应于译文,你就会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主题。”③认为译文应该忠实但是忠实的不是原文文本,而是以目的语的读者(庇护人、客户)为尺度。与传统的翻译观相反,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原文文本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东西,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移译,主要能满足信息的沟通就行.(这是一种以交际目的和翻译功能为终极目的的翻译观。)④主张意译,活译,并不意味着翻译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⑤论及诗人和译者的修养:作者一要有德行,有学识;二要有才华,有功力;三要有责任和明白清醒的态度。4.3昆体良(公元35-100)(1)生平:出生于罗马统治下的西班牙其父为罗马有名的修辞学家昆体良是罗马的演说家、修辞学家,与西塞罗同时代。著作《修辞学原理》4.3昆体良(2)翻译观1)提出翻译的分类:翻译分为普通材料的翻译,如商业、私人信函;创造性转换性质的翻译,如文学、哲学、宗教文本。即现在人们所说的直译(传递信息)和意译(传递审美)。2)界定了“翻译”和“释义”。释义不仅适用于将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而且对于拉丁语语内的释义和模仿,也有积极意义。3)翻译应与原文“竞赛”。认为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他提到:4.3昆体良Nay,wemayaddthevigoroforatorytothethoughtsexpressedbythepoet,makegoodhisomissions,andprunehisdiffuseness,butIwouldnothaveparaphraserestrictitselftothebareinterpretationoftheoriginal:itsdutyisrathertorivalandviewtheoriginalintheexpressionofthesamethoughts.4.3昆体良“不,我们可以为诗人表达的思想增加雄辩的理论,该简略的就简略,适当遏制他的热情。我不会让释义来限制自身,将原文只暴露在阐释之下。我的使命是用同样的思想和表达与原文竞争”4.3昆体良对“与原文竞争”提法的认识体现出译者沙文主义的观点,与提倡异化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方面强调了译者的母语及译者主体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免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藩篱。---(刘军平,2010:86)Summery: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翻译观都不重视字字对等的翻译对于修辞学来说,翻译只是一种训练修辞的公交。因而,释义、仿译、竞争可以提高修辞和写作能力。例如:翻译诗歌注重的是诗歌的演说力量,而不是诗歌翻译本身。4.4圣·哲罗姆(St.Jerome)(1)Introduction:罗马神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主译:拉丁文《圣经》,称之为《通俗拉丁文圣经》4.4圣·哲罗姆(St.Jerome)关于西方《圣经》翻译:西方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历史是从《圣经》翻译开始。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先后被译为200多种语言,著名译本有:1)公元前200年,《七十子圣经》(Septuagint)2)公元390年哲罗姆翻译的拉丁文通俗本圣经(Vulgate)3)1384年威克里夫用英语翻的80卷本《威克里夫圣经》(JohnWycliffBible)4)1522年,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圣经》5)1526年,廷代尔翻译的《廷代尔圣经》(WilliamTydaleBible)6)1611年《钦定本圣经》(KingJamesVersion)7)1811年《修订版圣经》(RevisedVersion)8)1952年《修订版标准圣经》(RevisedStandardVersion)9)1960-1971年,《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AmericanStandard)10)1972年《注释本圣经》(ParaphrasesBible)11)1979年《新钦定本圣经》(NewKingJamesBible)4.4圣·哲罗姆(St.Jerome)(2)哲罗姆的翻译与翻译观1)古代的翻译家中,哲罗姆的翻译方法最系统、最严谨。2)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具体如下:4.4圣·哲罗姆(St.Jerome)其翻译原则和方法:a.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用灵活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用词风格、表达习惯、句法、语义、内容等方面都互为区别,因此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例如:希伯来语:“talithakumi”(小女
本文标题:西方古典翻译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7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