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1浅谈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摘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是语文教学亟待开拓的道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读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种最有效的语感练习。语感的培养主要在朗读中得以练习提高。关键词:言语实践语感语感素养朗读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和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①,吕书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②,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是语文教学亟待开拓的道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语感的定义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他认为语感是人把握语言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2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有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王先生还认为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绝不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而语感的培养是先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二、培养语感的意义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三、语感在朗读中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示了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标准》中阅读总目标有“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④。”可见,读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种最有效的语感练习。(一)朗读的特点和要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3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是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地读,4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地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模仿提高学生的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训练的方法易多样化。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从这几方面进行指5导:首先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诵读的。加之小学生好要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熟。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适宜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够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课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于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朗读技巧上,教师应做到:(1)正确示范。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教师自己要经常练习朗读,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泛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结合课文讲读,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2)体会感情。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读好课文的基础,要启发学生想象、联想、重视和重建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提示难点。容易读错的字,事先正音,容易读破句的地方,先帮助学生把握意图,理解清楚,长句子讲清如何断句等。(4)读后评议。朗读指导要读前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读后有评议。评议可教师评也可引导学生自评或互6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朗读水平,评议既要充分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还应提示改进的方法,实现更有意识的练好朗读,培养语感。(二)读中感悟1、初读课文,感受语感。在激发了学生兴趣,创设了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初读全文。初读,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可让学生通过听教师泛读或听录音,自由读,出声朗读等途径来进行。这时的“读”要充分,先要正确练读,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词句及全文所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2、品词析句,体悟语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运用增、删、换等方法充分感知课文正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神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如(1)比较句子。在教学《一粒种子》时,把“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改为“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7通过对比朗读,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把春风,泉水,小鸟都当作了人来写,就显得很生动,很有趣,他们发出的“呼呼”“叮叮咚咚”“叽叽喳喳”的声音组成了春天的合奏曲,是多么的美妙动听,可以想象春天是多么的美好。(2)抓重点词。如《荷花》一文中写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其中“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池塘里一张张荷叶,你靠着我,我靠着你,连成一片,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显得生机勃勃;“冒”字写出了荷花顶开荷叶向外钻,向上升,突出地显露在眼前,这些词十分逼真的描绘了荷花的美。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反复地朗读,对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作细细品味。3、通过美读,积累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聪明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走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重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8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好,也可安排多种练读的形式。如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找个对手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也可让学生进行表演。维果茨基曾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分别让学生扮演狼和小羊的角色,除了让他们有感情地说出对话外,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语和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充分融入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和再创造。表演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狼和小羊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反映出狼的凶残,小样的柔弱,揭示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的美读练习,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巩固语感,学生也可自觉记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将这些语言材料及时的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4、想象朗读,练习语感。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要领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清幽。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9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和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请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练习语感的目的。总之,语感练习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读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练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参考文献: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②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③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④《语文课程标准》
本文标题:浅谈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7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