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十四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学习重点•一、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思想及主题的意义•二、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写作手法一、王小波生平和创作王小波生平大事记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这段经历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背景。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相恋,后结合。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就读于贸易经济商品学专业。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开始写作《黄金时代》。在伦敦大桥上王小波在美国农场歇息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小说,其间得到许倬云先生的指点。在美国西部旅游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逝世于北京(因心脏病突发?)。王小波生前,先后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著作8本,其代表作小说集《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于1997年出版。王小波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大陆作家,他与人合作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王小波《黄金时代》上舞台植入人偶剧表演方法孙刚与史可将在剧中上演两段热烈的舞蹈《黄金时代》以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背景,描写了王二与陈清扬之间荒诞不经的爱情故事。•“王小波”这三个字事实上成为了自由思想的形象代言人。二、王小波的小说•主人公:王二王小波的随笔以其所坚持的理性、自由的文化立场和活泼生动的文风,而在90年代颇受关注。他的短文更近于“杂文”,“问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化思想问题进行写作,并在戏噱笑骂之中表现自己的态度。他的思路十分独特,往往通过一个故事或个人的有趣经历,进入到对于问题的讨论,并随时机敏而生动地插入对相关问题的评点与论述。——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背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但是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这篇杂文记叙了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这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在一般的印象中,猪应该是属于最温顺的动物之一,然而即使是这种最没有反抗性的动物,在外在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只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主要内容•王小波笔下的猪可谓是“性情中猪”:•“猪兄”形象:“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本性崇尚自由:饥则食,渴则饮,玩时休闲,散则闲逛,发情时谈情说爱,追逐异性时挑选漂亮的母猪;对友好者亲近,对敌视者戒备,到处游逛还搞恶作剧:或跳到房顶晒太阳,或模仿各种声响,有时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竟“鸣笛”让工人提前下班,弄得工人皆大欢喜,弄得领导兴师问罪。•机智:“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它也因此被扣上破坏生产的罪名而遭到围剿,最终它义无反顾地逃出了这种被设置的生活,成了一只野猪。问题探讨:特立独行的含义是什么?•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杂文的“辨理”不是枯燥的教条说理,而是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实现的,抓住类型、提取典型、塑造形象等都是杂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王小波杂文的特色就是以故事的讲述展开讽喻性的比附,把复杂的说理赋予到有趣的“故事”之中。猪的分析•–早被论定的猪的“本质”——–胡吃闷睡、少心没肺、任人宰割、供人啖食•王小波笔下之猪——–不同于流俗、不宥于成规的“反潮流”者,–敢于狂奔,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为什么一只猪会成为英雄?•文革环境在这个世界里,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的精神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形成了普遍性的孤独、封闭、愚昧。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极端世界中,对环境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反而造就了更加动人的力量。•王小波文章的主题中心:对压抑的痛恨、对逆来顺受的贬斥和对自由精神的想望。•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成为傲然于世的“英雄”。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有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对“特立独行”的理解•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它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标准或者尺度,任何人无法规定什么表现才可以称为“特立独行”,只有当它与“庸碌平常”相比较时,才可能凸显。因此实际上,王小波提醒我们关注的首先在于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生存的环境,那个充满了规约限制、充满了教条刻板、缺乏生气活力的环境—“文革”。对“特立独行”的理解事实上,纵观王小波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文革”是笼罩在他所有故事之上的巨大阴影,那个年代成为一种前背景,以禁锢、压抑、混乱和荒谬的象征成为盘旋在文本中的硕大苍鹰,羽翅煽动混浊的空气,窒息着每个人的生命。对“特立独行”的理解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出自《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如果是猪,也要做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如果是人,也要做一个浪漫自由的疯子。如果是作家,就做王小波那样标杆,那么范儿的作家。•它“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批判民族劣根性•“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压抑自由主题: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生活的设置主题中心•如果说之前王小波还能讽刺地自嘲“青春如歌”的知青生活实际上与猪类相差无几,都充满了枯燥的单调和窒息的遏制,那么此时他恐怕已经很难再轻松自如了,对压抑的痛恨、对逆来顺受的贬斥和对自由精神的想望溢于言表,也成为他全文的主题中心。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文革为背景。文革在王小波的笔下,往往是一种“极端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的精神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自由”形成了普遍性的孤独、封闭、愚昧,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极端世界中,对环境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反而造就了更加动人的力量。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这不是文革特有的状态,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常态。因此,虽然作者叙写的只是一个不满被压制的状态的特立独行的猪,但是我们却可藉由之体味到自由的可贵,从而对自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价值给予认同。文中“我”的表现•文章中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勾勒出他的轮廓:•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2.同情这只猪;•3.不敢对抗领导;•4.对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是30多年前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5.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6.通过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我”的理想,它可以说是“我”的一个侧面的反映。意义–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从人生根本、从人生观本质处产生的思考–将个人与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主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从本文可看出3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的特点:1.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2.愚民政策的猖獗。由于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3.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的堕落,人性丑恶面有所展露。人与人之间还有些疏离现象。1、对比手法的运用①“猪”和“人”对比杂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艺术特色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②“对生活作种种设置”和“自由地生活和存在”的对比我们已经习惯于设置别人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索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评论:这是全文仅有的一处直接议论,也是全文的重点之一,可以说,“设置”的特有品性,造成了自由的压抑,造成了主体的缺失,也造成人性的泯灭,在这种劣根性下,人类的处境有如牲畜“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2、幽默、戏谑和反讽的语言技巧王小波特别强调写作的“有趣”,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一些北京口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将一只浑然不知“政治”为何物的猪定性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并被“专政”,这一事件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在人猪大战中,猪的从容不迫强烈反衬出人的荒唐可笑。幽默严肃主题,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使人们感到好笑。)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对充满矛盾的荒谬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奈、苦涩的冷嘲热讽。后也指这种无奈、苦涩的表现风格。是一种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幽默、戏谑和反讽的语言技巧严肃主题,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多数篇幅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出主题说猪事,实讲人世——以鲜活
本文标题:第十四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8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