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电子书】美术教育学概论
1美术教育学概论序论【内容提要】总论第一节论述了美术教育的涵义.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分别对应于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第二节以学科的独立性作为学科教育学发展的前提,在学科教育学发展的背景下,描述了我国美术教育学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就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作了阐述。第一节、美术教育概论美术教育一、美术教育的涵义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直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丽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八的精神与肉体,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正是在这种互动联系中,美术教育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美术教育虽然历史久远,但这一术语的出现则是19世纪的事,它最早起源予德国。“类术教育”一词在德文中为Kunstereziehung和KunstlerisoheErziehung,在英文中为ArtEducation。可以说,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科目、则是近代教育的产物。“美术教育”这一术语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作为近代美术教育发源地的德国,从19世纪开始就比较重视美术对人的零质的影响,将美术教育视为一种文化哲学的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纠正科学理性主义殆社会及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完善人格.表达个性,陶冶情操,提高民众的审美趣睬。德国艺术教育运动的先驱利希德瓦克就是针对唯理主义独霸欧洲,人间生活唯理是则、寡无情趣,而极力倡导艺术敬育的。美国美术教育则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其目标主要是为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及识图、作图能力的劳动者。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通过的工业图画法案.以及英国人史密斯在该州的美术教育牾动典型地体现出这一倾向。同时,美国的美术教育也帮助人们从美的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美化环境,欣赏和评价各类美术作品,发展个人创造力。另外,美术教育的种类也因目的、对象的不同存在种种差异。摇英国《牛津艺术指南》的划分,美术教育包括“专业画家和雕塑家的教育、爱好者的教育,工业设计或手艺人的教育。以及作为儿童普通教育一部分的儿童教育”。要进一步确立美术教育的学科地位,准确把握其本质,全面而充分地实现其价值,首要条件就是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涵义。尽管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轴心和基点,但它基本上是由美术和教育合二而一。因此,美术教育的涵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两者的不同倚重,我们可以相应她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这种美术教育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换句话说,即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发展。美术是最明显的人类行为之一,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是由视觉形式记录的。创造和运用美术交流、表达观念,传递心愿和感情,在整个历史中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美术是人类获得想象形式、美化环境的基本方法。作为人类文化托重要门类,美术诞生于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世界的不断交往中,在人们适应、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人自身的充实、完善和进化起着极大的催化作用。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劳动经验的传授,造型活动是这类劳动经验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美术教育就发轫于劳动经验的传授。譬如,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能打制各种粗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造型活动。当然,以审美性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造型尚未从中分离出来。随后,实用性和审美性可能溶台在一起,或者说,人们_在考虑造型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在考虑造型的审美意义和其他象征功能。这一点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西安半坡文化的遗物中,已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时石器的打制工艺已发展到蘑制工艺,出现了各种光滑、锋利,制造随心所欲的细石器。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陶器工艺的出现。这些陶器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品。它们因实际用途不同而分为盆、碗、壶、钵、瓮、罐、甑等,丰富多变的步卜部形态十分符合其功能要求。陶器表面的纹饰更是丰富多样——奔跑的鹿,飞翔的鸟,游动的鱼,以及水波纹和人面纹等。这类早期彩殉艺术的辉煌成就,是通过数代人的不断积累和探索而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它所蕴含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增值,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而获得的。像制陶这类专门技艺,一般由有经验的妇女掌握,然后由她们有意识地向年轻一代传授。当然,无论是美术还是教育,在原始时代都尚未独立于生活之外,原始人几乎都是美术家,他们总是运用敏锐的感受力,发挥生动的想象力,在制造工具、装饰生活和宗教仪式等活动中,将神秘的观念、跃动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以一些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始美术教育同样是自然形态的,没有相应的教学机构和规范。教学大都是在一些前辈和能者的指导下,边实践边进行的。因此,广泛的社会性和生活化可以说是原始美术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原始美术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由直接的目的性导致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非形式化。现代社会的活动普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表现在方法与终极目的之间包含着许多中介环节。这些中介环节.既可被看作是多重方法,也可被视为不同的前级目的。人们在追求终极目的的时候,必须按一定的梯度达到若干前级目的。这样,当这些前级目的被作为多重方法看待时,其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人们在这些阶段留连、玩味,致使中介环节的意义独立起来,并赋之以模式化或形式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研究某种方法的学问体系。而在早期人类活动中,方法与目的的关系十分简单和直接,_人的活动往往直指意识到的最终目的。原始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其目的简单而明确——传授完成某种美术活动的技能。相对而吉,美术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却往往显得并不重要,以致未能发展到一种相对独立形式的高度。与现代美术教育比较,原始美术教育只能算是一种隐性教育。原始美术教育虽然处于低级水平,但其作用不可小觑。它直接促进了美术文化由粗至精、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在以后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又推进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是个博大精深的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其形成非一日之功。仅从已发现的战国帛画推算,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再上溯至我国北方广泛发现的原始岩画,则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画在这漫长的进程中,不仅保持,而且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造型特色和各种笔墨技法,这是历代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并由教育来联结、承转。西方写实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有赖于美术教育。仅就作为写实美术基础的狭义透视学(以焦点透视系统为特征)的诞生而言,我们就难以否认教育的作用。狭义透视学是在14世纪逐渐成熟的,在此之前,世界上广泛运用着广义透视学方法,这在约3万年前的原始洞穴壁画中就已见端倪。广义透视学方法包括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空气透视法和色彩透视法。人们为了使绘画更好地再现客观物象,在广义透视学基础上进行了承前启后、始终不渝的探索,终于在文艺复兴时期创立了线性透视法则,使西方写实性绘画向科学化和客观化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在绘画透视科学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离开了教育的作用,是难以为继的。2现代社会中,美术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普及,这一切均得益于美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效用。首先是教学内容及门类的多样化。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容日益分化,分门别类地对美术文化的局部领域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展现。这些领域包括绘画、工艺、建筑、雕刻、设计、服装、陶瓷等,而且各自还可以作更细的分化。专业院校和系科的设立,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此外,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等作为美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体系也能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向学生传播。这种集中时间、精力于美术文化专门领域的研究和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其向精深发展。其次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丰富性和有效性。现代美术教育能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方面刺激人的感官,激发思维.训练技能,其强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已往不可比拟的。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写生、临摹、记忆、创作、讨论等。教学设备则包括教室、画室、工作室、幻灯、影视、电脑、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资料等。在现代社会里,美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美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美术院校承担的。但在美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虽不以美术专门人才的培葬为己任,但它不仅为美术院校积累了取之不尽的丰富的人才资源,更重要的是为美术文化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美术文化有较强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的美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没有这一土壤,美术文化就不可能有较大的社会性,其自身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综上所述,作为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主要方式的美术教育,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美术教育尤其要注意汲取有价值的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发现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推进美术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与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不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任何教育科目都有双重功能,即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会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和行为特点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适应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的副产品。譬如,对数学的学习就能培养人思维的弘密性和~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对美术的学习则能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教育的一个进步就是人们不断发现某种教育学科在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和促动力.并将其作为一个教育目的而积极地追求.这种现象电几乎毫无例外地出现在美术教育中。纵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主观追求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功能.道德习俗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郎已存在。当时,教育的职能不仅是传播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而且必须将一定的道德习俗灌输给氏族成员,以维系一种稳定的氏族关系.在严酷的环境中协力为生存而奋斗。美术形式芷是以其生动的直观的形象性,对道德教化起着很好的宣导作用.在我国,美术理论的功用说最早见于《左传》对夏朝青铜器的记载。其中认为青铜图纹的社会作用是“使民知神奸”,很明显,强调的正是道德教化作用。这_重要思想.被我国古代先贤们承袭下来并发扬光大。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就曾以“绘事后素”(绘画须先有素白的底子然后方可作画)喻应有仁的根基才有礼的文饰。后汉王延寿认为美术的功能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一。南齐谢赫则要求绘画“明劝戒.著升沉”。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也提出绘画的功用是“成教化,助人伦”。诸如此类的见解,在我国古代画论中屡见不鲜。近代,我国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仍步前人之足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扬。王国维先生就曾倡议以美术慰藉人心,避免由于精神空虚而导致颓废和堕落。鲁迅先生更是深刻地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翼道德以为治”。西方的情况也大致相仿。虽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主观唯心主义灵魂观出发,强调所谓理念.鼓吹禁欲主义,对他认为只具世界幻象、容易使人耽于感官享受的图画加以诋毁:但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图画对人的心灵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从道德感考虑,他提出要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将事物自然优美的方面画出来.以培养青年高尚的审美情操。在他看来,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脱俗流.免罪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则更是直言不讳地宣扬美术的道德教化作用:“美术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它必须帮助人民得到全体的幸福和灌输必要的道德,并且必须宣传政治概念。”尽善
本文标题:【电子书】美术教育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1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