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积极心理学目标设置理论【1】目标设置要有一定难度【2】目标要具体明确【3】要有目标承诺【4】短期或中期目标要比长期目标更有效【5】目标与反馈结合在一起更有提高绩效【6】应当对目标达成给予奖励【7】只有诚实对待自己,将来成功的机会才能显著提高目标设置理论简介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Theory),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许多学者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如尤克尔(G1A1Yukl)和莱瑟姆(G1P1Latham)认为,目标设置应与组织成员参与、注意个别差异和解决目标艰巨性等因素结合运用,并提出了目标设置的综2合模式;班杜拉(A1Bandura)和洛克等人则认识到目标对动机的影响受自我效能感等中介变量的影响;德韦克(C1S1Dweck)及其同事在能力理论基础上,区分了目标的性质,并结合社会认知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动机的目标取向理论等等。自我效能感(工作信心)自我效能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实现特定行为目标的自我认知,以个体对能力、经验、过去的绩效、与任务目标相关的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感知作为评估基础。当对某个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强的时候,对这个目标的承诺就会提高。这是因为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长期坚持在某一个活动上,尤其是当这种活动需要克服困难、战胜阻碍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坚持努力的时间要长。目标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方面是目标设定的难度。当目标太难时,个体很难达到目标,这时他的自我评价可能就比较低。而一再失败就会削弱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目标根据它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中心目标(proximalgoal)和边缘目标(distalgoal),中心目标是很重要的目标,边缘目标就是不太重要的目标。安排被试完成中心目标任务可以增强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被试觉得他被安排的是重要任务,这是对他能力的信任。被安排达到中心目标的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比只被安排边缘目标的被试强。目标设定理论的局限性自洛克1967年提出目标设定理论,30年来的研究有力地证3明了从目标设定的观点来研究激励是有效的。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也已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但是,在目标设定理论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⒈目标设定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设定掌握目标(MasteryGoal)比绩效目标(PerformanceGoal)更能激起内部动机,但这个过程也受到很多其他中介因素的影响,如被试的成就动机的高低等等。⒉目标设定与满意感的关系。如前所述,目标设定与满意感之间呈现一种复杂的关系。困难目标比容易目标激起更高的绩效,但它却可能导致更低的满意感。⒊一般认为反馈可以促进绩效的提高,但不同的反馈方式对绩效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需要研究清楚如何进行反馈是最有效的。⒋目标设置难度大的负作用。照理论来说,目标设置的难度应该与职员的实际能力相适应,既不要过低又要有挑战性,但在实际运用中设定实施的往往都是难度较大的目标,而这就会造成单位内部的弄虚作假、恶性竞争、内部凝聚力的涣散等弊病。实践证明,这往往是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过程中需要关注且极难解决的问题。⒌目标设置困难。组织内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分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4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定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⒍偏重短期目标。在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中,组织似乎常常强调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对长期目标不关心。这种观念若深深组织所有成员的脑海中,对组织的长远发展的有害的。⒎缺少灵活性。目标管理要取得成就,就必须保持其明确性和肯定性,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这使得组织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2,我的目标;12月22日过英语四级星期具体行动计划星期一1,早上七点起床七点半到八点十分记单词2,晚饭后五点到七点半做四级真题3,晚上七点五十分到九点复习局部解剖学4,九点半到十一点看英语作文5,其他时间段上课星期二1,早上七点起床七点半到八点十分听英语听力2,下午三点二十下课后记单词3,四点四十点去打乒乓球4,下午五点后复习生理学5,晚上八点后看一部英语电影6,其他时间上课,无课就休息星期三1,早上八点起床八点到九点看毛概2,九点到5九点四十分看课本上的英语单词3,下午晚饭后五点半到七点半看星期一做的四级真题4,晚上八点到九点半预习机能实验5,其余时间上课或休息星期四1,早上七点起床七点半到八点十分记单词2,晚上七点到八点看李阳的疯狂英语3,晚上九点到十点半复习局部解剖学4,其余时间上课和休息星期五1,早上八点起床八点半看英语单词2,下午有两节英语课,巩固课知识3,晚上和同学去打篮球4,其余时间休息星期六1,早上八点半起床九点做计算机作业和其他老师布置的作业2,其余时间去逛逛星期日早上九点到下午十七点上计算机二级ACCSE课特殊方案如自己行驶行动成功,适当奖励自己执行意图方案如果星期一朋友或同学找我那么我会用一个适当的理由跟朋友或同学解释,得到他们的体谅,继续自己的方案如果星期二朋友或同学找我那么我会实话实说,跟他们解释我在备战英语四级考试如果星期三朋友或同学找我那么我会带他们去打篮球或去6步行街玩玩,让他们和自己放松如果星期四同学或朋友找我那么我会陪同学或朋友去我们学校逛逛,聊聊学习情况如果星期五同学或朋友找我那么我会陪他们去下村庄去吃饭,聊聊生活状况如果星期六朋友或同学,亲戚找我那么我会陪他们去玩,和他们一起去约好的地点如果星期日亲戚或朋友找我那么我会约他们一起去城里买买生活用品或下庄村逛逛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动机一词),动机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纵观历史上关于动机概念的界定,可以把动机的定义分为三类观点:(1)内在动因,如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激励人们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2)外在诱因,如“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3)中介调节过程,如“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动机定义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简单的说就是推动个体7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如饥饿需要引起觅食动机和行为;当饮食的需要得到满足,内驱力就降低,觅食动机和行为也就减弱或停止。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习动机的引发和调节作用。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主观需求来体现。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愿望。学习意向(intention)指模糊意识到、未分化的学习需要;学习愿望(desire)是学生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这种意向、愿望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但还需要外界提供相应的满足愿望的条件或刺激物即诱因,有效的学习才能发生。学习需要和诱因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习需要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只有与外界的诱因相结合,形成学习目标或学习期待时,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因此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中学习需要和诱因二者缺一不可。在教育实践中既要想法设法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又要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供适宜的诱因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8学习效率。学习动机的种类学习动机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学习动机或正确的与错误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间接性动机等等。在此只列举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对教育实践有影响的三种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引发的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如好奇心、需要、求知欲、兴趣、操纵的愿望等引起的活动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在诱因如表扬、分数、竞赛等引起的活动动机。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强调内部动机的激发,也不要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尽量采取某些措施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同时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励状态。三、自我决定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所谓自我决定就是指个体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后,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即它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这种潜能9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有益于能力发展,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我决定论已经形成以下四种分支理论:(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PsychologicalNeedTheory)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称之为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同时,该理论还认为个体的目标定向影响到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二)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EvaluationTheory)认知评价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该理论认为报酬、反馈、交流、免受贬低性评价等社会事件通过个体的能力知觉影响内在动机。其次,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三)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IntegrationTheory)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高度自主,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并非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Outcome)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1.外在动机的类型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有机整合理论把外在动机分为四种10类型:(1)外在调节型。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行为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获得附加报酬,体验到冷漠或被控制。自主程度最小。(2)摄入调节型。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虽然吸收了外部规则,但并没有完全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相对受到控制,其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维持价值感。(3)认同调节型。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对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评价,如果发现该行为重要,就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决定成分较高。(4)整合调节型。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行为与其价值观和需要相一致,与自我充分同化。其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自我决定成分最高。2.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因素有机整合理论认为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
本文标题:积极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2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