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1-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翻阅大量文献资料,选取国内商业空间研究成果中的典型代表,依据研究时序和内容,划分了国内商业空间研究阶段,得出在研究范式、内容和成果等方面的异同。并对国内商业空间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商业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商业空间分异、商业郊区化和虚拟商业空间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综述1引言城市商业随着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商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仅局限在批发和零售,还包含着国内外贸易、证券、期货、保险、金融,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广告等诸多行业,还有与流通相关的仓储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业等,这些都是构成现代城市的重要经济功能。城市商业跟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各行各业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受到抑制的城市商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数量大增,企业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许多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对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兴趣,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以中心地理论为支撑、大城市为案例地,验证商业设施的中心性和等级性。2.1对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对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多是以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为支撑的商业等级体系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实证研究。徐放(1984)[1]采用现代地理学方法,研究北京市商业空间体系,对北京一级商业中心进行初步比较,开创了国内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先河。宁越敏(1984)[2]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了上海的商业中心。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2-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3]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20世纪90年代,安成谋(1990)[4]借助中心地原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兰州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和优势度。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杨吾扬(1994)[5]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刘胤汉(1995)[6]利用中心地理论结合城市地理学和系统论,分析了西安市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2.2对中心地理论的突破和发展21世纪初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又有新进展,一方面,摆脱中心地理论从结节地域角度构筑商业空间等级结构体系的模式,而从城市均质地域角度剖析商业空间结构。典型代表是陈忠暖(1997,1999,2001,2002),[7-9]、张水清(2002)[10]和林耿(2003)[11]等人。陈忠暖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因子生态分析技术,探讨了昆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和区位类型,继而研究了广州老城区零售商业的区位类型。张水清揭示了不同时期商业业态所对应的三种商业空间结构。林耿分析了广州市商业功能区圈层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趋势。另一方面,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商业设施供给的物质空间研究传统,开始出现需求角度的消费行为研究。2001年王德和张晋庆[12]结合消费者出行特征分析了上海市商业空间结构,仵宗卿和柴彦威[13]等人以天津市为例研究了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此外,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开始出现微观化趋势。阎小培(2000)[14]等以广州市为例探讨了CBD的功能特征和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蒋海兵(2002)[15]以盐城市为案例地,探讨了商业区内部不同规模和业种的零售网点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应的商业空间结构,并从时间纵断面的角度,研究了商业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和机制。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3-3局限性国内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商业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曾是国内商业空间研究的主流,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虽然以中心地理论导向的商业研究取得的成绩比较明显,但是其理论根源的不足也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1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相对薄弱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3.2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较少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16,17]。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3.3新型商业业态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杂货店—超市—巨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4-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3.4商业分布离心化研究有待加深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有条件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哗与繁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一些工厂、商业企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发展,尤其是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商业。某些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近郊区商业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增长速度均有超过市区同类指标的趋势;商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比重在郊区有增加趋势,在市区有减少趋势;同时市中心的商业区并没有衰落,这种情况有别于郊区化,我们称之为离心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商业离心化的程度及趋向、与国外对比、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另外,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集市贸易异常活跃,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有深远意义。我们应该积极扩展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领域,探索农村周期性集市的深层次理论,以指导具体的运作实践。3.5范围局限研究多从中观尺度上探讨各城市内部商业等级体系、商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等,验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取得较丰厚的成果,为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的合理结构和优化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尺度局限在一个城市,已有微观研究的趋势,城市体系层面的宏观尺度还未涉及。以商业空间结构的静态研究居多,动态研究偏少。此外,研究对象侧重于商业客体(即商业设施),对商业主体“人”—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行为研究不足,没有兼顾到商业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一体化。4国内商业空间研究展望中国在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和城市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其新的特点和现象也层出不穷。纵观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建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5-国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实现,大大限制了商业的繁荣发展,从而也导致商业研究一度落后于国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商业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地争相建立商业街、商业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蓬勃发展。今后的重点应放在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新方法新手段的引入、新型商业业态研究、商业离心化研究上,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农村乃至城市体系等更广的地域范围内的商业空间结构。4.1商业空间分异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异,也即购买力的阶层分异,进而在商业业态、商业等级、商业分布密度和商业内部空间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因而,在商业空间研究中纳入社会和经济属性分析,探讨商业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和形成机制等将是社会发展形势所需。4.2商业郊区化向心集聚和离心扩散始终作用于商业空间,这两种力此消彼长。商业郊区化是离心扩散力大于向心集聚力的表现,是商业空间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会导致商业空间结构的新变化。近几年对商业郊区化的因子分析和区位机制已初步形成较全面的研究,进一步科学界定商业郊区化的出现,结合商业设施供给研究,再从需求角度通过(消费者和经营者)行为分析去探讨商业郊区化的驱动机制,深入剖析商业郊区化跟人口郊区化、居住郊区化等的关系,以及商业郊区化对城市地域功能的影响等,这也将是商业空间研究深入的方向。4.3虚拟商业空间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领了e时代的到来,同时催生了新型商业业态——网店以及网上购物的消费理念,新型商业活动运行模式出现,促使商业的主体(消费者和经营者)和客体(商业设施)摆脱了空间距离的约束,从而形成基于网络的虚拟商业空间。本世纪初加拿大学者研究了网络对购物中心活力的影响,国内还没有出现虚拟商业空间的专门研究。随着网上购物相关法律、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诚信意识的提高,网上开店和网上购物必将普遍化、大众化,研究虚拟商业空间成为社会形势所需。可以研究虚拟商业空间对传统商业空间的影响、虚拟商业空间内商品类型、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特点等。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6-参考文献[1]徐放.北京市的商业服务地理[J].经济地理,1984,19(2):163-171.[2]宁越敏.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19(2):163-171.[3]吴郁文.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8,8(3):208[4]安成谋.兰州市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J].地理研究,1990,9(1):28-34.[5]杨吾扬.北京市零售商业与服务中心的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地理学报,1994,49(1):9-15.[6]刘胤汉,刘彦随.西安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探讨[
本文标题:国内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2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