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娱乐节目充斥荧屏上文化的进步
我们生活在两种环境中,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之状况,人所共知,地球人都尝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苦果。联合国环境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瞩目,旨在敦促人类节能减排,造福子孙。那么,我们的文化生态如何?文化生态健康吗?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实际上,自然生态不过是文化生态的物理显现而已,二者互为表里。文化生态,就是人们精神呼吸的空气,通过耳濡目染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行为。尽管我们文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文化圈内也有不少不和谐音。首先,环绕在我们生活周围最近的“文化圈”就是无所不在的广告,你走在大街上,楼体上贴着广告,楼顶上戴着广告,驶过眼前的公共汽车车身上裹着广告,你走进地铁,车站泡在广告里,打开电视机,电视剧插播在广告里,你去上网,总有广告页面跳到你面前,打开收音机,卖药治病的广告不绝于耳,打开手机,又是一大堆广告短信……总之,你的眼睛和耳朵想躲开广告是不可能的,你被各种各样的商品广告所包围,所纠缠。商品的本性就是这样,从纠缠耳目到俘虏灵魂,撩拨人的物质欲望。商品广告就是一种刺激欲望的“激素”文化。人就生活在这样一种触目即是的“激素”文化环境中。如果广告雅一些,文一些,也许人还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营养。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多广告赤膊上阵,夸大其词,瞒天过海,虚张声势,尤其是电视里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反复播放一条“减肥”、“隆胸”、“增大”之类的广告,机关枪一样的语速与大呼小叫的声腔制造着大惊小怪,其粗俗、庸俗、鄙俗日日熏染着无数耳目和灵魂,折磨着人的神经。其次,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第二层“文化圈”是那些“愚乐”节目。在收视率“魔棒”指挥下,极尽“搞怪”之能事,男扮女装,男人女腔,或者相反,反的是“常”。奇装异服,奇形怪状,忸怩作态,装疯卖傻,东施效颦,发嗲撒娇,不男不女,总之,让你觉着别扭和难受。有话不好好说,把普通话扭曲得不三不四,把蹩脚当新潮,把病态当神奇,拿无聊当有趣。或者挑战人类道德底线,以忽悠人、捉弄人、糟蹋人为乐,有些相声,从头到尾,就是相互糟践,从对方的老婆到自家的爹,自我糟践以娱人。还有些所谓“婚介”节目,拿本该是最纯洁的爱情娱乐,无视人的尊严和人格,连“遮羞布”都不要了,更不用说“要脸”了,赤裸裸地漫天要价,拜金主义盛行得理直气壮。还有网上那些所谓娱乐内容,唯“明星”的吃喝拉撒睡感兴趣,一颦一笑一喷嚏,一招一式一哈欠,都要当作噱头,更不用说“绯闻”了,真是庸俗得可以。总之,俗风炽盛。再次,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第三层“文化圈”就是电视剧了。电视剧是各电视台的主播内容,也是老百姓主要的文化消费。吃过晚饭,大多数人会与电视剧为伍。电视剧当然有好的,如《任长霞》、《恰同学少年》、《士兵突击》、《喜耕田的故事》、《沂蒙》、《我的兄弟叫顺溜》、《潜伏》、《大秦帝国》等等。但是,与年产万余集的数量相比,优秀的作品还嫌太少,倒是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大量存在。一方面是电视台多,频道多,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大,主创人员一剧接一剧,都有档期要求,疲于奔命,哪有那么多生活积累取之不尽?于是,从类型出发,从套路出发,也就编造出一些脱离现实的离奇故事。另一方面,“收视率”对电视剧的正常创作起到了干扰作用。物以稀为贵,事以稀为奇。人有贵稀奇的本性,为了所谓“收视率”,不得不搜奇猎异。画鬼魅易,画犬马难。写奇容易写常难。所以,怪力乱神也无所不有。还有一种观念认为,电视剧就是娱乐,能吸引人并把大家逗乐了就是成功,大俗就是大雅。于是,拒绝高雅,宁愿在庸俗和鄙俗中打滚,编造一些低级趣味的剧情,获得感官刺激之乐,以打发无聊和空虚,饮鸩止渴而已。“愚乐”与人类文明进步不相协调,不仅不能提升人,反而不断培养人的无聊习惯和低俗性,降低人的素质。最后,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第四层“文化圈”是那些圣贤书,在图书馆里呆着,等人来阅读。除了有修养的少数人经常要阅读经典之外,绝大多数人是无暇问津的,因为现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消费,忙于娱乐,宁愿一顿饭吃几小时,宁愿“卡拉OK”几小时,也难得读几句书。加之音像时代来临,读书的习惯早已丢失,多数人已经没有读书的习惯了。更何况,那些经典著作又不是那么好读易读,也没有多少人读得懂,就只好让那些圣人哲人贤人像月宫里的嫦娥一样寂寞去。圣人当然不怕寂寞,“自古圣贤皆寂寞”。当然,曲高和寡,古来如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奈人宁愿到洗脚屋里洗脚,也不愿到沧浪之水濯足,遑论濯缨了。这四层文化“圈”,也许不够全面,但也大致如此。这些个“圈”构成我们的文化环境,就是人们日日吐纳的文化空气。何者为近,何者为远,一目了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悲丝染,人的精神状况不可能离开文化环境的熏染。应当说,这四层“文化圈”是自然形成的。第一层文化圈是“商品”的本性所派生,是“资本”增值的广告,所以,是刺激消费欲望的“激素”文化,无论你接受不接受,它也要天天传播,因为它是用钱买来的传播权利;第二层和第三层“文化圈”似乎与商品无关,但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文化产品,它本身又是商品,所以,也难脱利益干系。它之所以要“庸俗”“愚乐”,就是想讨得人的“可笑”。至于第四层文化圈,是人类精神追求所产生的,是文化的本意所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以文化人,正是这一层文化的功能。只可惜传播这层文化和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不受资本青睐,所以这一文化空气稀薄,人们难得其氧。人是趋利的,尤其是眼前利益。故人人忙于致富,无人在乎修身。从这四层文化圈来看,文化生态显然不平衡。激素多,娱乐过,庸俗稠,而高雅稀。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生理的刺激与发泄的元素多之又多,而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境界的元素少之又少。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健康的文化营养。如今社会生活中的慕豪华、逐奢侈、重投机、轻诚信、富而骄、贫而谄、梦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乃至一夜情、将节俭美德弃如敝屣等等不健康的观念和风气无不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关,无不与媒体上那些粗俗的消费广告以及格调低下的游戏娱乐节目有关。改良文化生态,就是要有意识使各种文化要素达到均衡,抑制那些“非礼”元素肆无忌惮,增加精神文明元素传播力度。商品广告能不能多一些文化修养?虚假广告有人管,粗俗广告为什么就能畅行?广告有没有文化标准?有些电视广告,天天朕长朕短,招皇权之阴魂,夸富贵之奢侈,竟也天天引导百姓。娱乐节目和文艺作品能不能寓教于乐?能不能除了给人“可笑”之外再给人以“可敬”?作为公众传媒,能不能每天传播一两句圣人的名言箴言?公共场所除了有商品广告之外,是不是也应当让人能够看到几句进德修业的嘉言?古话说,赠人以金不如赠人以言,一句话,有时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宣传教育文化机构能不能在众人和圣人之间做一点联络工作?“圣人,百世之师也!”难道今天不需要圣人之师了?是百世之外了?圣人寂寞,对一个社会是好事吗?目有嘉言,耳闻良言,对人心是不是一种陶冶?古时候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等,今天能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出新版,再行于世?媒体与公共场所的文字能不能不要那么七扭八歪地媚俗?难道端正了、庄重了、清秀了、整洁了就不入眼了?文字也能养心养正,文字的风气也是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总之,文化生态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关系到世道人心的健康,关系到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关系到正气与邪风的消长。
本文标题:娱乐节目充斥荧屏上文化的进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2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