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四年级上课文解析
《观潮》1、本文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2、本文的中心段(中心句)是:“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在全文中起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的作用,全文是围绕“奇”这个字来写的。3、本文描写声音的词语有: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描写钱塘江大潮形态的词语有: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4、“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5、课文中的直接描写是:大潮的声音和形态,间接描写是: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6、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来比喻浪潮到来时的气势,用山崩地裂的声音来比喻大潮来临时的声响,充分体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真是天下奇观。《走月亮》1、本文的作者是吴然。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啊,我和阿玛走月亮!”一共出现了4次,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反复”,好处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更有感染力。2、这篇文章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走月亮的意思是:在月光下散步、行走。3、“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玛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野和野花的香味,留着月光,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潺潺的溪水,穿过碎石,穿过草丛,散发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洁的月光照映在水面上,波光闪闪。5、“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无数个的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现代诗二首》1、《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微型散文诗,作者是刘大白。这首小诗描绘的景物有鸟儿、斜阳、江上、芦苇。2、一个“驮”字,写出了鸟儿的疲倦之感。3、“头白的芦苇/也装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把芦苇写作了红颜,写出了芦苇在夕阳下的美丽动人。4、《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摩,他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5、《花牛歌》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时的样子,表现了花牛的天真可爱。《繁星》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晓棠,代表作有《家》《春》《秋》。全文的中心句是我爱月亮,但我也爱星天,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从前在家乡看星星,三年前在南京看星星,如今在海上看星星,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怀念。2、半明半昧的“昧”是暗的意思,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忽明忽暗。3、“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繁星下的夜比喻成了母亲的怀抱,作者在海上觉得异常舒心,就像儿时能够在母亲的怀里一样,写出了作者宁静悠然的心情。4、“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星星可能会说:睡吧,好孩子,忘记一切烦恼,只要记住这个美丽的夜晚。《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1、这篇故事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他被称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现代童话之父”,他的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2、课文中的五粒豌豆中,曾经想飞到广大世界的碗豆被鸽子吃掉了,在地上打滚的两粒豌豆也被鸽子吃掉了,想飞进太阳去的碗豆落在了水沟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碗豆落到了长满青苔的裂缝中,长成了碗豆花陪伴生病的小姑娘。3、“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个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征是狂妄自大。4、五粒豌豆中,我认为被青苔包裹的碗豆最了不起。因为它不仅发芽开花,而且让生命的小姑娘看到了希望,渐渐好了起来。5、“青苔把它裹起来,他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这句话中,“它”指的是被青苔包裹的碗豆,这句话把碗豆比做了囚犯说明了碗豆掉落的缝隙很小,成长环境并不好。6、碗豆开花的那一天,为什么作者写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答:因为小姑娘受到碗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一个钟头,感受到了快乐,并且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个节日”。7、读了这篇童话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蝙蝠和雷达》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是一个设问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第一次实验,蒙住蝙蝠的眼睛,结果蝙蝠没有撞到绳子。得出的结论:蝙蝠不是利用眼睛导航。第二次实验,塞上蝙蝠耳朵,结果撞到绳子。得出的结论:蝙蝠是口耳配合飞行探路。第三次实验,堵上嘴,结果撞到绳子。得出的结论:蝙蝠是口耳配合飞行探路。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反复”指的是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终于”一词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4、蝙蝠是怎样利用口耳配合探路的呢?答,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5、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大脑。6、我还知道仿生学的例子:电子蛙眼,利用青蛙的眼睛看静物迟钝,看动物灵敏的特点。《呼风唤雨的世纪》1、《呼风唤雨的世纪》讲了,先用设问的方法指出人类用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接着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具体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作者指出,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每好的生活,告诉我们要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要热爱科学。2、“呼风唤雨”,原意是指:是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处突破。3、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这句诗是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蝴蝶的家》1、《蝴蝶的家》,作者是燕志俊。写了作者想象蝴蝶在下面时藏身何处,不仅写出了作者对蝴蝶的喜爱,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2、想到这里,我简直是没法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水都不能玷污),还想到了他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经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所以才会着急。3、小蝴蝶的家在哪儿?小作者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想?答:(1)小蝴蝶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他们的家一定美丽而甜蜜。(2)小作者没有肯定的答案,猜想过屋檐下,麦田里,松林里,花园里的花,老树干的底面,桥下面,树叶下面。(3)我想小蝴蝶大概藏在一个既美丽又甜蜜的家里。4、文中多次反复“我真为蝴蝶着急”,强调了作者着急的程度,因为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古诗三首》《暮江吟》1、《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暮江吟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晚霞。瑟瑟: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呈现出的青绿色。诗意: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一半呈现出红色。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怜:可爱。珍珠:通珍珠。似:好像。诗意: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4、“残阳照在水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写出了太阳离水面非常近,也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5、诗人把露珠比作“真珠”,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题西林壁》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提醒。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启迪人们认识事物,要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思考。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侧:从侧面看。各不同:不相同。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认识、清楚。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缘:因为、由于。诗意: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4、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有不同的感觉。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想到一句俗语:当事者迷。《雪梅》1、《雪梅》的作者是宋代的卢钺,他字号梅坡。这首诗运用咏物言志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降:服输。骚人:诗人。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逊:不及,比不上。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爬山虎的脚》1、本文作者是叶圣涛,原名叶绍钧,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2、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指的是爬山虎茎上的细丝。3、在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作者写了三个方面:(1)脚的样子,(2)脚是怎么爬的,(3)脚和墙的关系。4、“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5、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经常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第二句话: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第三句话:写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6、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触墙,细丝头上变原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的贴在墙上。7、通过课文,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方法是细致,长期,连续观察。《蟋蟀的住宅》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布尔,他是法国的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篇文章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修整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2、(第五自然段),蟋蟀的住宅“就是遇到暴雨也会马上变干的”,说明蟋蟀的住宅地址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是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3、“当四周的一切变得安静时,蟋蟀就坐在这里,弹它的四弦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之情。4、“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地面上较大的土块,他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盖房子是在十月,这段话中体现蟋蟀工作方法的词语有:扒,搬,踏,推,铺。蟋蟀修建住宅的工序可以概括为:扒土、搬掉土块、踏地、推土、铺土。5、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蟋蟀住宅出口的草比做了门。6、“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蟋蟀挖住宅挖的时间很长。7、蟋蟀的住宅被称为伟大的工程,是因为蟋蟀的工具很简单,但造出的巢穴却很了不起。《盘古开天地》1、《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神话故事,这篇神话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位开天辟地的盘古。2、盘古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
本文标题:部编版四年级上课文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4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