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超星之第12章鲁迅的杂文.
1第12章鲁迅的杂文今天我们讲鲁迅的杂文,有时间还讲讲《故事新编》。杂文如何定义:从文体分类看,杂文是议论文,是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议论文。专门讲道理的议论文一般都不太要求文学性,注重的是逻辑推理,杂文也讲道理,讲逻辑,但其议论和逻辑推理都往往带有文学性的思维,这也和偏重抒情描写的散文有区别。这是杂文文体的基本特点。古代也有杂文,像《七发》,属于议论吧,但里边有很多故事,很多形象的表达,大致可以归入杂文。但古代文论中并没有杂文这个概念。就是说,古代文学里有杂文,但没有专门分出来这一类,也没有哪个作家就是写杂文为主的。国外也有杂文,我们通常看到外国随笔(essay)的一部分,就是杂文。英国的随笔很发达,五四时期散文就受其影响很大。许多新文学作家的杂文、随笔、还有小品文,很大程度上都借鉴过英国和日本的随笔。鲁迅在20年代翻译过日本的两个作家,一个叫厨川白村,一个鹤佑见辅,都是写随笔的,鲁迅受他们的影响也很大。现代杂文体裁非常开放,是很自由一种文体,是随笔之一种,是一般含有议论的小品,又容纳消化其他文体的手法特点,包括书信体、言说体、演讲体,等等。20时代有一个杂志叫《语丝》,是鲁迅支持下办起来的,主要是杂文的刊物。鲁迅谈到语丝特点的时候,说了八个字:“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我看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杂文的文体特点。意思就是自由,不考虑格式,不考虑什么文笔的约束,可以任意发挥。当然,杂文也可以分以叙事为主的,或者是抒情为主的,或者是驳论,还有其它一些样式。在五六十年代,2由于特定时代的约束,文学以歌颂为主,批判现实的功能减弱,强调自由表达批判现实的杂文失去生存条件。但现在杂文仍然是非常受欢迎的大众化的文体,许多报刊都经常发表杂文。如广东的《随笔》、《粤海风》,天津的《文学自由谈》,都是专门发表杂文的刊物。以上说的是关于杂文的一般知识。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创始人,一讲到杂文就必然会联想到鲁迅。现在对杂文的研究,包括对散文的研究都比较薄弱。这个“坚果”不好嗑,范围太大了。对鲁迅的杂文的研究,相对于鲁迅小说、鲁迅思想研究来说,也显得比较薄弱。对鲁迅杂文的重要性、特别是它的文学价值的认识仍然不够。这跟国外的影响也有关。海外学者对鲁迅杂文文学价值的评价,不是很高。香港学者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文笔漂亮,也有眼光,但谈到鲁迅杂文他是不以为然的,他说:“散文方面《野草》与《朝花夕拾》为美文学创作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可是鲁迅加入左联以后,他不但要受到文以载道的支配”,“而且要服从战斗的号令,经常披盔戴甲”,就是穿着很厚重的战斗的衣服,“冲锋陷阵,写的都是匕首和投枪,就和纯文学创作不相关了”。类似观点其实国内学界也有,就是认为鲁迅大量写杂文是一种才华的浪费,如果都用来写小说,那可能更伟大。这种观点背后可能隐含着对鲁迅杂文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低估。美国的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更认为鲁迅杂文就是“打笔墨官司”,是创作力衰竭的表现。这观点我们不能同意。其实,鲁迅杂文不但有巨大的思想价值,还有它很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散文发展史的一大景观。就是在两千多3年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也能显出它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贡献。这是我们这堂课要讲的基本观点。前面我们学习过鲁迅的小说、散文,这一节讲专门来讨论鲁迅的杂文。下面先介绍一下鲁迅杂文创作的概况。鲁迅一生写了650多篇杂文,有135万字,在他生前以及他过世以后,一共编过的杂文集有16本。杂文在鲁迅的各项创作里占的比重是最大的,社会影响应该说也是最大的。小说毕竟是文学,阅读圈是一部分读者。而杂文的读者面可能比小说更广,直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研究鲁迅、衡定鲁迅的位置,不能光是根据鲁迅的小说,很重要的还有他的杂文。这里对鲁迅16本杂文做一常识性的介绍。第一本是《热风》。1925年出版,写作时间是1918到1922年,正是五四时期,这些文章大都在《新青年》“随感录”上发表。五四一代先驱者大都在《新青年》“随感录”上发表过文章。“随感录”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文体概念,是散文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体式,提倡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新青年》“随感录”一共发表过133篇,鲁迅就占了27篇。内容多是批判传统,批判落后的国民性。结集为什么叫“热风”呢?他在题记、序言里这样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自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第二、三个集子是《华盖集》与《华盖集续编》,是1925年和26年的文章。1925年前后是鲁迅创作的黄金时段,又写小说,又写散文,杂文也写了不少,这两本杂文也是这时出的。五卅运动、三一4八惨案都是这期间发生,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比较混乱、黑暗,而五四落潮之后思想文化界开始分裂。为什么叫《华盖集》呢?旧时有句话叫“吉星高照”,华盖就是一个吉星,那么“华盖集”意思就是说碰了许多钉子、交的不是好运,说“华盖”运是反话,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在艰难跋涉中写下了这些文章。鲁迅这时跟现代评论派、陈西滢等论争,其中不少篇是论战的文字。第四个集子叫《坟》,1926出版的,其中部分文章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写的,有的还是文言文。《坟》收的不全是杂文,还有论文。为什么叫《坟》呢?是说青春的年代已过了,把它埋葬了吧。带有弃旧迎新的意思。《坟》很重要,了解鲁迅早期思想,里边有多篇可以参考的文章。我两三年前发表过一篇文章,讨论《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及其焦虑》。其中谈到现代物质文明发展可能导致人文精神衰落,鲁迅早就对这种“时代病”有深的思考。第五个集子《而已集》,1928年编,所收文章是1927年前后,主要是在广州这阶段的。一般认为这时鲁迅开始向左转,这个问题还值得探讨,但此时鲁迅思想和生活的确都发生了大的变化。特别是四一二以后国共分裂,时局很严峻,鲁迅要回应很多现实问题,包括政治选择问题。《而已集》主要是这个时期的文章。为什么叫“而已集”呢?鲁迅说,“我在1927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鲁迅说话往往带点自嘲。又说,“这半年我又看到了很多血,很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而已集嘛,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这是一种愤激之情。5《三闲集》是第六个集子,1932年编的,收1928到29年文章。那时他跟创造社、太阳社论争。其中部分文字有意气之争,但主要还是文化立场观点之争,鲁迅对当时的革命文学、左翼,以及文人墨客急转弯有他自己的看法。有些文章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过火、偏颇。但我们不能不承认鲁迅还是眼光独具。比如他对当时“左而不作”的批评,以及对一般文人心理的揭露,等等。为什么叫《三闲集》呢?因为当时“革命文学”论争中,对手成仿吾,创造社的元老,曾在一篇文章里认为鲁迅“不革命”,是属于“有闲的”阶级,也就是小资产阶级吧。小资产阶级当时是贬义词,不像现在一说“小资”好像是很美的。他攻击鲁迅是“有闲阶级”,为了发泄对鲁迅的不满,甚至在文章结尾写了“闲暇,闲暇,第三个还是闲暇”。鲁迅就顺手捻来,用别人攻击自己的话来命名,叫《三闲集》。《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是姐妹集,收的文章是1930到33年,也是论争的文章较多。当时鲁迅被里外夹攻,外边的人包括国民党啊,社会上的反对派那些势力围攻他,左翼内部也批判他,他不得不用很多精力来应对。二心是什么意思?当时上海有一个小报,辟一专栏叫“文坛贰臣传”,“贰臣”就是对皇上不忠心的,“逆子贰臣”嘛。专栏给这一些叛逆之徒写传,第一个人就是鲁迅。鲁迅这样说,“在坏下去的社会里”,“倘若有人怀了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一点新异的心思”,“是一定要大吃其亏的,而攻击陷害最凶的就是同一阶级的人物。”《二心集》就取这个含义。第九本,《伪自由书》,第十本,《准风月谈》,第十一本,《花边6文学》,全都是1933年以后鲁迅为上海的的报纸《申报》栏目《自由谈》所写。也就是通常说的鲁迅后期杂文。这三本杂文可以说炉火纯青,绝大部分是文化批评,社会批评,也有针砭时弊,批判当局的。《伪自由谈》的意思是表面自由其实不自由,所谓“伪”自由。鲁迅是敢说话的人,也受到许多压迫,当时国民党有书报检查制度,你说得太出格,就要你删改,或者把文章抽调。当时申报的主编也觉得麻烦,曾发表过一篇短论,“吁请海内文豪,从此多谈风月”。就是希望作家写文章不要太针砭时弊了,多谈风月吧。取名《准风月谈》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当时《申报》因为鲁迅的文章,卖得特别好。鲁迅文章在《申报》是有特殊待遇的,发表时都加个花边,表示重要,所以叫《花边文学》。第十二到十四本,《且介亭杂文》,还有《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所收文章是1934到36年的,驳论比较多,跟民族主义文学的争论,跟左翼文学的论争。那是一个政治化的年代,论争太多,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历史。这时鲁迅已经得了肺病,很严重,在他生前最后一二年,还受很多的围攻。但鲁迅是硬骨头,不妥协,提倡复仇,提倡反抗,尽管在病中,还是写下很多论争的文字。为什么叫“且介亭文集”呢?鲁迅当时住上海租界,租界的“租”,半边不是“且”嘛,“且介亭”就是“半租界”的意思。当然这“且”也带有一种暂时居住,过客的含义。第十五本是《集外集》,第十六本是《集外集拾遗》,也都是鲁迅过世以后,他的学生编的。《集外集》很多是鲁迅生前不注意收7留的文字。他从1903年开始写文章,一直写到1934年,有40年,许多文章发表后并未收到他自己编的集子中,死后他的学生杨霁云给他收集编就《集外集》。而《集外集拾遗》则是许广平编的。前面我们不厌其烦介绍鲁迅16个杂文集,要引起大家注意:鲁迅杂文在他一生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开始讨论鲁迅杂文的价值,以及如何来读鲁迅杂文。一,要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最好读读鲁迅杂文。鲁迅16本杂文集,绝大部分都是直面现实,对现实中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精神文化现象发言的,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还有一句话,就是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鲁迅的杂文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也不是一般的论文,而是有感而发,直接参与现实,干预现实的。从上个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经历许多重大的事变,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统治、五四、北伐、五卅、三一八惨案、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分裂、红军长征、左翼文化运动、革命文学论争、日本发动侵华,等等,几乎所以这些事变都在鲁迅杂文中得到记录与回应。不是历史学家那样的记录,而是文学家角度的有血有肉的记录,是偏重社会人心、思想文化角度的记录。如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读这篇杂文就可以非常感性地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当局者北洋政府如何残酷镇压学生爱国运动、以及惨案发生后的各种反应及世道人心,等等。如果读历史,可能事件的线索比较清晰完整,但不可能有很多8细部的感觉与体验,也很难顾及诸如社会心理等因素,而读了鲁迅的当下反应及描述,就有了更加鲜活的历史感。所以读鲁迅杂文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史。不止是现代史,还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中国的“人史”。还可以举些例子来谈。例如《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1934年写,全集6卷7页),谈到中国的火、王道、监狱三件事,好像是闲聊,东南西北,谈古论今,其实都有现实针对性,在讽世。如“关于中国的火”,从希腊普罗米休斯、中国火神、民间赛会、秦始皇与希特勒烧书、项羽烧阿房宫、一直说到现今的战争,发明各种暴烈弹、燃烧弹之类,其实就是一部火的简史,而落脚点在于批评战争的反文明。其中“中国监狱”一节很有趣味。我们来读一下。(跳跃式阅读,读到牛兰一段细讲)。以其中“监狱”一节为主;社会演变,注意其中注解。象这样的杂文,涉及历史社会知识很丰富,这篇3000多字杂文,竟有34个注解,如王道霸道说、汉高祖即位、周武王灭殷、伯如叔齐扣马而谏、科举考试的制艺、1933年福建独立事件、甘地的不合作运动,等等。要读懂这杂文,大体要了解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注释)这就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感。前面讲鲁迅杂文是中国的“人史”,意思是可以从中感受了解中国社会心态,人心世道,了解国民性。我们在举一篇杂文《论“人言可畏”》(卷6-331)。(阅读讲析,突出人心世道。)1935年上海有个当红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因为不能忍
本文标题:超星之第12章鲁迅的杂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5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