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第1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学术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请思考: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哪些社会原因?材料: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孔子讲学图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一、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2、政治:3、阶级:4、文化: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环境自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学以致用•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学以致用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B春秋战国至汉初对儒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三个事件:事件一:前356年前后,稷下学宫建立(争鸣)事件二:约前239年,《吕氏春秋》编纂完成(共通)事件三:前134年,董仲舒对策(融合)二、百家争鸣的表现(一)仁义担当的儒家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1)政治思想:仁(核心)含义:“仁者爱人”有差别的爱实现:对人——遵循“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维护奴隶制,体现了保守的一面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论语》之“礼”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2)哲学思想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讲学图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中国教育史讲稿》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3)孔子的教育思想(5)思想影响1.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3、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韩国首尔大学生举行祭孔大典2014年曲阜祭孔大典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成立•自05年来,在美国平均每年诞生14所孔子学院,全美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也是遍地开花,已达800多所,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4万人“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时期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1.“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违背社会发展规律。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孔子周游列国1.中庸的含义:(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补充:孔子之“庸”——中庸之道战国——孟子、荀子: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A、政治思想:“仁政”(核心)▲“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勿夺农时B、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1)性善论:四端、四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养浩然之气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舍生取义C、伦理思想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学以致用3.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A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A、君舟民水(民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B、礼法并用、王霸并重(法表礼里)“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3.(哲学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2.伦理思想:性恶论4.经济思想:强本节用、开源节流、鼓励农业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历史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孔子曾经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并且深受启发。过后,孔子向学生门赞叹:老子好比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见孔子对老子是心悦诚服的。(一)、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三、道家和法家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影响:(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贡献)1.“道”是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2.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1)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生死皆逍遥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二)、法家学派:1.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巧思妙记韩非子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右图: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与时俱进治国思想: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代表那些人的利益?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同时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1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