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论语》经典语句赏析
《论语》经典语句赏析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从事于学术和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的内容概要•《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收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的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的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的住呢?”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中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本文标题:《论语》经典语句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2455 .html